走近『露營村』的長期村民們。

摘要:好好的房子不住,偏喜歡不時住帳篷,這是一群怎樣的人?

在郊區有一座度假屋,節假日不時和家人去放松一下,這是許多都市上班族向往的休閑方式之一。

在上海,一群年輕人已提前實現這個願望——每逢節假日,他們帶上食材開著車,直奔浦東航頭一處露營地度假。

不過,他們的度假屋並非磚砌大宅,而是一頂頂固定在營地的帳篷,這群年輕人也因此成為『露營村』的長期居民。

這些長期居民們是誰?他們在露營地玩些什麼?為什麼願意重復去同一個地方?帶著好奇,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近『露營村』的村民們。

『哪怕在村裡加班,心情都是好的』

沿著航南公路由北向南,跨過南匯的母親河大治河,高架橋右側綠地上出現了星星點點的帳篷。

車載導航顯示,這裡正是『露營村』所在的星慕露營場。

舉目四望,記者不免心生疑慮:周圍村落不少,近在咫尺的航南公路車流喧囂,附近風景也稱不上漂亮,長期在這露營真的好玩嗎?

循著指示牌左轉進入露營地,在工作人員指引下沿著水泥路開到盡頭處的停車場,才發現這片營地面積不小,除了寵物比賽區域,還有公共露營區、長期露營區和汽車露營區。

整片營地背靠船來船往的大治河,南面還有一條清澈的人工小河,東有高架西有果園,將營地隔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島嶼』。

走近『露營村』的長期村民們。

在營地玩飛盤。

孟雨涵 攝

日營區域拉小提琴的孩子。

孟雨涵 攝

當天營地內的日營區域迎來了好幾場大型活動,再加上帶著孩子來休閑的散客,露營者有200多名,這些人主要在營地的草坪上或大型天幕下休閑。

穿過熱鬧的日營區,就是容納了近50名長期村民的『露營村』。

『露營村』的第一眼,看起來和其它露營地區別不大,一頂頂帳篷分佈在草坪兩側,中間留出一條寬敞的通道。

不過,這些帳篷的樣式絲毫沒有整齊劃一的意思,黑色、銀色、軍綠色、咖啡色、紫色都有。

有人是『一室戶』,有人是上下兩層的『Loft』,還有一些是客廳和房間直連的『一室一廳』式帳篷,通常一組帳篷就是一戶人家。

仔細一看,幾乎每組帳篷前都有專門設計的門牌號,有的是戶主的昵稱,有的是住戶的卡通頭像,各有特色。

『80後』自由職業者淘子和妻子菜菜,是『露營村』的長期住戶之一。

平時他們住在靜安區,一到周末,夫妻倆就帶著10歲的女兒來營地度假,和鄰居們開啟每周一見的休閑生活。

也有一些工作日,當從事品牌運營工作的菜菜覺得情緒不太好時,就對淘子說:『去營地吧,我要去‘魔都最美工位’搬磚!哪怕在村裡加班,心情都是好的。

沈煜坤的『Loft』式帳篷。

孟雨涵 攝

淘子說,自己幾乎每周都有三四天泡在『露營村』裡。

『在市區的家就是對著四面墻,從窗戶看出去也都一樣,有時候也不知道該幹嘛。

在這裡哪怕是一下午什麼也不幹,也會覺得舒服,可能是因為空氣比較好吧!』淘子說,在營地還有個很大的好處,是對著手機的時間大大減少。

『平時在家裡,睡覺前我可能會拿著手機刷兩小時,在這裡倒頭就能睡。

有時會聽聽船開過的聲音,下雨了就聽聽雨滴落在帳篷上的聲音,還挺解壓的』至於電腦,需要工作時就看看,不用時就撂在一邊。

『露營村』近50位村民中,和淘子、菜菜年齡相仿的80後不少,還有一些90後夫妻和情侶,也不乏70後資深露營玩家的身影。

他們的職業五花八門,有設計師、廣告人、投資人、自媒體博主,也有教培、醫美和法律從業者,大家相聚聊天時常能拓展視野,碰撞出靈感。

大家在帳篷前攀談時,一位路過的村民被叫住,大家稱呼他『爬叔』。

從事汽車行業相關工作的『爬叔』本名鄭汀,是一名資深露營玩家,也是紫色系重度愛好者。

鄭汀的帳篷位於汽車營位區,『一室一廳』式的大型紫色球型帳篷、紫色外觀的汽車和掛著戶外燈的紫色鐵架,共同組成了他家的門面。

走進帳篷一看,帳篷內的地墊、桌椅也幾乎都是紫色的。

鄭汀說,營地裡這樣的特色帳篷不少,大家幾乎是把這裡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在打造,會特別強調個性。

鄭汀的紫色系『一室一廳』。

孟雨涵 攝

『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上海弄堂』

在營地內和村民們攀談,不覺已是華燈初上時分。

帳篷、天幕上的串燈亮起,款式各異的露營燈也紛紛點亮,『露營村』進入了顏值最高的時刻。

此時,十多名村民已圍坐在三張拼接的露營桌前,準備當天的晚餐。

晚餐看起來挺豐盛,有火鍋有燒烤,食材也琳瑯滿目,有五花肉、羊肉串、生菜、馬鈴薯、香菇等,還有專門網購的淄博大蔥,水果、飲料也一樣不缺。

這些食材,是參與聚餐的村民們提前在微信群分派好任務後分頭采購的,算好總賬後大家一起平攤費用。

搭臺子、收拾桌椅碗筷的工作,也是大家一起完成,一些原本不做家務的『甩手掌櫃』們也在這裡學到了新技能。

晚餐準備中,羊肉串是自己醃制自己串的。

孟雨涵 攝

這邊在熱火朝天準備晚餐,不遠處另一張天幕下,幾戶村民正在投影儀前調試設備,這裡即將放映露天電影。

下午和父母一起來到村裡的茜茜坐在屏幕前,一邊等候電影開場,一邊和媽媽討論今晚要不要住在這裡。

茜茜是一名五年級學生,平時家住周浦。

從她家來『露營村』,不過20多分鐘車程。

和其他村民家的幾個孩子成了好朋友,茜茜和小夥伴們一到周末就在『露營村』相聚。

即使不住村裡,知道好朋友們來了,茜茜也會和家人趕來和大家一起聊天、玩耍,晚上再開車回家。

『露營村』數十戶居民中,孩子最小的6個月,最大的孩子初三在讀。

菜菜說,來村裡的孩子中,十個裡有九個不舍得離開,還有一個可能是被硬拖著回家的。

『孩子們在營地裡玩的地方大,有工作人員和鄰居們幫忙留心安全問題,總體也比較放心。

所以孩子們放出去之後,常常隻有兩個時段能看到他們回帳篷,一個是‘媽媽,我餓了’,一個是‘媽媽,我困了’。

除了一起玩,這裡還經常能看到大孩子教小孩子做作業、帶著玩耍的場景,家長們也會把孩子們一起管起來。

家住航頭的倪棟是『露營村』的『001』號村民,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看到一位媽媽幫四戶村民的孩子完成默寫作業。

四個孩子年級不同,需要默寫的內容也不同,這位媽媽就根據孩子們記錄本上的作業清單,讓孩子們一個個輪流到帳篷裡默寫,對照答案後再幫他們訂正講解。

當時,倪棟好奇地問這位媽媽為何如此有耐心?對方回答:『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幫點忙』

華燈初上,日營活動尚未散場。

孟雨涵 攝

村民們用投影儀放露天電影。

李寶花 攝

在『露營村』,村民們這樣互相幫助的時刻數不勝數。

有時出現大風天氣,大家在群裡吼一聲,住在附近或者在營地的村民們就會幫忙檢查大家的帳篷有沒有紮牢,室外有什麼東西需要收一收;誰家來的客人多了,桌子椅子不夠用,從鄰居家招呼一聲就能借到;營地辦大型活動忙不過來,大家只要手頭有空也會一起幫忙佈置,偶爾還指導新手如何搭帳篷。

菜菜說,自己玩了好幾年露營,之前去露營地也會遇到不錯的露友,但大家常常是說完『再見』後再也不見。

在『露營村』,大家告別時說的是『下周見』,並且真的幾乎每周都見。

住在村裡,早上帳篷一拉開,大家互相打招呼說的是『起來啦?』『一起刷牙去嗎?』洗漱完畢,大家還會一起做個早餐、分享美食,面對面聊天。

在村裡,不僅大人孩子經常互相串門吃『百家飯』,村民小周養的小狗『小滿』也絲毫不認生,聞到誰家飯香就搖著尾巴去找吃的了。

不止一位80後村民感慨:『在這裡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上海弄堂,很有人情味』

90後村民沈煜坤是一名廣告從業者,每周五是他最盼望的時刻,因為這天下班後他就會和女友收拾東西直奔『露營村』。

他說,他從小住在樓房裡,沒有『弄堂情結』,但在村裡哪怕什麼也不幹,對著篝火發發呆也很解壓。

此時防火臺上的篝火燃得正旺,驅散了一些夜間的寒氣。

沈煜坤拿出幾包磷粉倒進柴火中,不一會兒,跳動的篝火就從原本的橙紅變幻出藍、綠、紫、黃、橙、紅、白組合的七彩色,伴隨著噼啪作響的火花在夜色中閃耀,美到失真。

加入磷粉後的七彩篝火。

李寶花 攝

『我們會和大家一起留下』

一頓熱熱鬧鬧的晚餐後,圍坐桌前的村民們分吃了西瓜、榴蓮等水果,男士們繼續坐著抽煙聊天,女士們則相約在營地內散步。

喜歡軍綠色系的村民小周話不多,卻有個與眾不同的愛好。

他有一條軍綠色的橡皮艇,周末晚上會背著它去旁邊小河劃上幾個來回,這是他的飯後『散步』方式。

在『露營村』,幾乎每位村民都有自己的絕活。

一名90後女生是知名連鎖咖啡店店長,她的特長是調制出香濃的咖啡;原大型設計公司老板Mars,經常會根據大家的需求設計出個性化的露營桌椅,送到工廠定制後以成本價出售給村民們;菜菜利用自己的美術特長,在營地有活動時幫忙設計藝術感十足的海報;被稱作『大力士』的沈煜坤,嫌村民們去廁所的草坡有點滑,不聲不響地用杉木給大家造了一處純自然的木質臺階……

海闊天空的聊天時刻,大家談到村民裡似乎還缺一名會樂器的專業人士,沈煜坤向營地負責人樊晨打趣:『不如下次發展會員的時候你留意一下,如果有音樂特長的,就破格收進來?』崇明小夥樊晨憨憨一笑,說:『可以考慮』。

原來,為了保證既有村民的體驗度,『露營村』暫時沒有接收新村民的想法。

現在這批村民幾乎都是第一批年卡會員,根據營位不同,年卡費用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

村民們結伴去玩橡皮艇。

孟雨涵攝

一起點亮天幕旁的串燈。

孟雨涵 攝

有時,日營區的初級露營者們也會好奇地走進『露營村』,看看這些資深玩家們的裝備,好奇地問這問那:帳篷有多貴?冬天夏天能不能在營地過夜?為什麼好好的房子不住,非要住在這裡?……沈煜坤把這樣的時候戲稱為被參觀的『動物園時刻』,『不過大家也無所謂,不忙的時候很樂於回答他們的問題』

這些機緣巧合相聚的長期村民們,會在『露營村』住多久?村民涵茜坦言,目前還沒想過這個問題,自己和朋友都辦了年卡,總體感覺不錯,等年卡到期後再看情況。

菜菜說,自己起初是被營地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吸引辦的年卡,入駐營地後經常來,更多是因為能和鄰居們每周一聚。

我們住多久最大的取決因素,是看鄰居們願意住多久。

如果大家覺得營地越來越完善,願意留下來,我們也會和大家一起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