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遊客們在位於浙江省湖州市紅裡山村的森林浬礦坑露營地內休閑。
圖/新華社
近日,國家體育總局等八部門共同印發了《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下稱《規劃》》。
其中提出,優化露營產品供給,鼓勵開放郊野公園提供露營服務,在城市郊野、農村地區等建設更多露營基地,滿足群眾就近就便露營需求。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公眾出遠門遊玩的機會減少,近距離旅遊、本地旅遊和微旅遊開始流行,由此也使得兼具放松身心和親近自然的露營成為一種普遍選擇。
疫情背景下,露營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休閑遊玩,甚至可以說催生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有桌有椅有咖啡,三兩好友戶外閑談,這對無法遠行的年輕人而言,也是一種並不退而求其『次』的生活。
然而,必須得看到,露營不隻有『詩與遠方』,還有眼前的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由此,《規劃》的出臺,正是直面諸多痛點,期望更好地引導露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戶外運動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突出的痛點是露營產品供應的不充分不平衡。
這當中,有總量的問題,也有結構的問題。
當前的露營產品供給,難以滿足公眾對露營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
滿足就近與就便兩個條件有難度,符合相關管理需求同時又能可持續地提供性價比高的露營產品和基礎設施更有難度。
因此,鼓勵開放郊野公園提供露營服務,在城市郊野、農村地區等建設更多露營基地,正是為了挖掘存量潛力,擴大供給,更好地滿足公眾需要。
在這個框架下,進一步,需要回答如何協調現有政策,更有效地鼓勵郊野公園等管理主體積極行動,如何吸引市場主體規范參與,引導『露營+』和『+露營』模式的探索等一系列問題。
隻有回答好這些問題,才有可能使得就近與就便的目標真正落地。
比如,露營地的選址對於露營者很重要,露營地的空間分佈安排對於產業和市場的對接更為重要。
在對接需求的供給引導和創造中,旅遊管理部門、相關市場主體和露營者等多方的參與和溝通必不可少。
10月24日,北京城市綠心公園中,市民在露營區整理戶外裝備。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此外,基礎設施不足同樣是露營的一大痛點。
城市郊野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即使在設計和運營上考慮了公共服務的郊野公園,也在設施結構和數量上難以滿足公眾迅速增長的露營需求。
旅遊廁所、加油《充電》站、維修站、停車場和觀景平臺等硬設施,以及與之配套的交通疏導、垃圾清運等軟服務或多或少也存在不足的情況。
也要看到,露營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更充分供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借勢借力。
比如,鄉村振興中的基礎設施提升,應該考慮包括露營在內的居遊共享需求,這同樣是增加有效供給。
在基礎設施完善中,不僅需要吸引包括市場力量在內的多方參與,鼓勵社會資金的投入,也需要在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對露營需求有所考慮,有針對性地扶持和引導。
無論對產業,還是對露營者,都正在經歷一個價值觀形成的過程。
什麼是理想中的露營產業?
什麼是理想中的露營經歷?
這些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
市場需要規范和引導,避免不正當競爭甚至惡性競爭,保護消費者利益。
有關營地建設服務要求等相關標準和共識是重點。
營地建設需要根據自身稟賦和市場需求因地、因時、因市制宜,避免沒有規劃、沒有設施、沒有標準、沒有服務和沒有安全。
長此以往,容易一哄而上開始,又一哄而散結尾。
露營正在逐漸『常態化』,形成這一消費習慣的露營者也需要更多引導。
比如,如何做好親近自然、生態保護與個性化凸顯之間的平衡,是否必備蛋卷桌、燒烤、大天幕,甚至於煙花、篝火和電音狂歡?
這當中,有相當大的引導空間,尤其要提倡文明露營、『無痕』露營等。
而從這個維度看,《規定》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份戶外運動指南,不僅給戶外運動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清晰明確的規劃,也能夠引導公眾在快樂中露營、在文明中露營。
撰稿 / 楊勁松《中國旅遊研究院》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