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露營vs精致露營,是體驗自然,還是換個地方刷手機?《圖+文》

安安

最近,我連續在網上看到關於『精致露營』的文章,身邊也有朋友聊起。

後疫情時代的人們,愈發渴望旅行,也愈發渴望接觸自然。

這項以舒適為主的戶外活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目光。

三月底,B站和天貓聯合發佈了一項報告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B站中包含『戶外/露營』的視頻播放量增長率達到160%。

精致露營:濃濃的ins風 資料圖

『精致露營』,也稱為『精品露營』『豪華露營』『舒適露營』等,它是由Glamorous《富有魅力的》加Camping《野營》組成的合成詞。

該詞匯於2005年最早出現在英國,並於2016年被列入《牛津英語詞典》。

這個詞雖然存在的年代不長,但這種形式的首次出現可以追溯到16世紀:蘇格蘭的一位伯爵為來訪的國王詹姆斯五世和他的母親準備了一次奢華的戶外體驗。

伯爵搭起了豪華的帳篷,在裡面擺滿了自己家的奢華物品,讓母子住得如室內般舒適的同時又充滿野趣。

20世紀20年代,去非洲狩獵成為了英美富人的『必備經歷』。

他們一方面尋求冒險、刺激,但另一方面也不願意犧牲舒適或奢華。

從發電機,到折疊式浴缸,再到一箱箱的香檳……每到一個地方紮營,就會有非洲仆人搭建起寬敞高大的圓形帳篷,還會在地上鋪上柔軟又奢華的手工地毯,這便形成了『精致露營』的雛形。

波斯波利斯古城前曾經的『黃金之城』 資料圖

其實,把『精致露營』玩到極致的還得說是巴列維國王,甚至說,這一舉動毀掉了他的一生也不為過:1971年10月12日-16日,巴列維國王為了慶祝波斯帝國成立2500周年,在伊朗設拉子附近的波斯波利斯古城搭建起名為『黃金之城』的帳篷城。

它們由50座奢華的真絲帳篷組成,每頂帳篷內有臥室、客廳、辦公室、大理石洗手間。

慶祝活動不僅邀請了西方各國政要,食物也全部由法國空運而來,總計花銷約為3億美元。

這場盛宴給巴列維留下的不僅僅是頭痛和宿醉,他的極盡奢華也震驚了仍在貧困線下掙紮的伊朗人民,同時也為日後推翻他的政權埋下了導火索。

三角帳篷是『標配』 資料圖

而國內剛開始流行的『精致露營』,走的完全是『Ins風』路線。

從照片就可以看出風格驚人的一致:整個露營地一定要充滿設計感和美感主打清爽、淡雅;每個帳篷的空間都要足夠大,宛如一座小房子般矗立在那裡,有的還要配有門廳、臥室,幹濕分離的衛生間等;裝飾元素也不可或缺:一幅畫、專業燒烤的工具、插上電就一閃一閃的小燈泡、帶著流蘇的披肩……整體給人一種虛幻感。

『精致露營』之所以一下爆紅網絡,『好凹造型』是它的一大特點。

這些比較知名的『精致露營地』的各類硬件拍攝道具一應俱全,它們全都具有十足的網紅的氣質……有的營地還會專門配有攝影師,為前來體驗的客人批量打造同質化美照。

但我在澳洲體驗的露營就和『精致』二字毫不沾邊。

事實上,露營、騎行、徒步、攀巖早就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因為澳洲的『土』和高自然覆蓋率,讓人們從小就接觸自然,了解自然。

我們的露營裝備樸實無華卻實用 本文圖除資料圖外均為 安安 攝

澳洲的露營營地,分為免費和收費兩種。

收費的會提供衛生間、淋浴和公共廚房。

大家把車停好以後,就開始為紮營做準備。

而免費營地則是在政府許可的范圍內,停車紮營。

圍著營地走一圈就會發現,每個人的裝備都以實用為主:用來裝雞蛋的保護盒、便攜式坐便器、輪胎保護套、站立式沐浴屋、吐司烘焙夾、專業電鉆……交流的話題也是自駕路線、旅途經驗、工具使用心得等——樸實的澳洲人在戶外裝備上沒有鄙視鏈,也不比誰的最貴最復古最有『品』,臉上也沒有那種洋洋自得卻又極力掩飾的『低調奢華』表情。

做飯的時候要警惕袋鼠的『騷擾』 資料圖

事實上,在澳洲野營,最大的挑戰就是各類野生動物,所以在野外如何安全的生存,才是最應該操心的問題。

那些華而不實的拍攝裝備除了加重旅途的負擔外,無任何『用武之地』。

畢竟隻有真切地接觸自然,才會了解自然的魅力,也才會從心底尊重、敬畏自然。

帶著200多公斤的裝備來到戶外——這不是露營,這是換個地方工作而已,為了所謂的精致時髦而博眼球,還非要起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搬家式露營』。

不過,澳洲也有『精致露營』,不過網紅元素不及國內的1/10。

且頂多是帳篷式酒店、嬉皮風的三角帳篷或者床上早餐而已。

打開網頁搜索一番,也會找到諸如『全澳最佳21處精致露營地』這樣的文章。

我快速瀏覽了一番,發現在自己2019年環澳的時候基本都路過了。

這些營地大都建在離海不遠的地方,宣傳照片也是一脈相承的『Ins風』。

不過我還真沒見到有人住進去,畢竟這麼『裝』的地方,是為遊客或者老年夫婦準備的,真正的澳洲壯漢早就開著他們的越野四驅消失在『搓板路』上了。

本質和酒店沒有區別 資料圖

『精致露營』另一個無聊的地方在於,它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拎包入住』。

拉家帶口預定一個周末兩天的帳篷營地,帶著日用品來體驗美其名曰『在戶外』的感覺:餓了就去『帳篷餐廳』點菜;想喝咖啡提神,『帳篷咖啡館』的侍者會為你端來一杯『手沖』;晚上圍著公共篝火,點上幾串燒烤來解饞,耳邊還會不時傳來駐唱歌手的歌聲——在大自然中,一切都是那麼返璞歸真。

但這種連手都不會弄臟的『露營』,真的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真諦嗎?

這種『飯來伸手』的方式其實本質上和住酒店沒有任何區別。

澳洲的露營則凡事必須親力親為。

要知道,澳洲除了四面環海之外,大部分地區都被荒漠包圍,幹旱少雨炎熱高溫一直是大部分地區的『主旋律』,因此很多時候政府會禁止露營者自己生火,有時候火情嚴重的時候,更是全面禁火,包括烹飪用火。

這時候首先需要查閱好當日的火情指數,如果不能生火,那麼電燒烤爐就幫了大忙,去本地肉鋪買一塊牛排,按下烤爐的按鈕,等待幾分鐘,爐面加熱後,在上面灑上橄欖油,再把牛排放上去煎,也可以放上迷迭香、百裡香等香料來增添風味。

撿來柴火來燉一整塊牛肉

如果可以生火的話,那就更有趣了,因為這可是都市人夢寐以求的『柴火飯』啊。

先去樹林裡撿一些掉在地上的樹枝,或者碗口一樣粗的圓木,用電鋸鋸開後,整齊地碼放在烤爐下面,等火燒旺了,就可以把肉或放在臺上或掛在鉤上,煙熏味道會直接把飯菜的味道提升至另一檔次。

就連刮胡子也是這麼原始

澳洲的露營除了享受美食,也同樣考驗著人的耐心,比如半夜狼狽爬起來冒雨收帳篷;傍晚頂著五級大風做飯,時不時還要追逐被風吹走的餐具;還有不停重復地紮營,打包……偶有用『沙發沖浪』體驗『文明社會』,就會感慨這一切簡直來得太容易,太便利——這時候你才會明白,城市裡的標配在野外都變成了稀缺,走出自己慣常的舒適圈,挑戰自我成功的滿足感有一種不可言說的美妙。

都說『精致露營』是新中產的遊戲,市場為了迎合中產要求的舒適、品味和儀式感,忙不迭地抓住這個風口,加緊打造高端露營地:不僅需要找到一塊能夠欣賞到美麗開闊自然風光的地方,還要裝上帶有衛生間、浴室、廚房等這類配套設備的硬件。

符合這樣的地方本就不太好找到,一家國內高端帳篷營地的運營者就曾坦言,和當地政府的溝通花費了大量精力,僅選址設計落地等工作就花費了近10年的時間。

同時,在建造和垃圾處理過程中,也會加重周邊環境的負擔。

等風口一過,也許它就會成為另一堆無人問津的建築廢墟。

澳洲的許多營地隻提供最基本設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減少對植被和動物的幹涉。

許多國家公園內隻建有簡單的旱廁,工作人員會定期扔入化學物質,加速排泄物的分解。

還有的地方還會提供房車排泄物卸載器:打開蓋子,用管子把房車對接好,就可以順利卸載了。

政府會把這些排泄物收集起來,處理後作為堆肥使用。

有的還建有超大型雨水收集器,人們可以使用這些雨水,飲用除外。

一些免費營地不提供廁所,但會指導人們如何在野外『正確解決』:選擇距離水源至少五米的地方,用小鐵鍬在地上挖一個較深的土坑,方便之後把手紙蓋在上面,再把坑埋好即可。

這樣不僅不會因為糞便中的細菌傳播疾病,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還更好地保護了環境的整潔和水源的清潔。

在許多營地也不提供垃圾桶,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帶走自己產生的垃圾。

據我觀察,露營者在離開後,從不會留下任何垃圾,環保意識可見一斑。

我猜想這和從小同自然的接觸以及父母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他們信守著『敬畏自然』的哲學,這種精神除了來自『受惠自然僅取所需』的謙遜心態,更是深信萬物皆有靈且都值得尊重的信念。

在戶外讀書享受好時光

如果讓我選,我寧願再來一次澳洲粗獷式的野營生活,不拼裝備,沒有濾鏡,也不用向誰來炫耀所謂的精致生活。

坐在靜謐的星空下,深吸一口氣,感受無比清新的空氣沁入心扉。

它微微夾雜著咸味與香甜,令人舒心與寧靜。

責任編輯:錢成熙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