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露營新手的入門說明書。《圖+文》

編註:本文是少數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動 的入圍文章。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作者:小紫


2020突如其來的疫情,強行使人與外界隔離。

待到數據好轉、各地開始解封,人們湧進曠野,才發現原來親近自然、暢快的呼吸是如此的美妙。

是的,從各種數據看,2020 年都是戶外露營需求大爆發的一年,無數的資本湧向戶外領域,我們身邊也逐漸的出現越來越多建設完善的露營地。

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踏入自然的第一步總是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該怎麼玩、戶外裝備各項指標也令人眼花繚亂。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迷茫的你理清一些思路,介紹露營相關的玩法、裝備,並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

也為拋磚引玉,希望可以讓更多專業的小夥伴對內容進行斧正,更廣泛的討論。

篇幅可能有些長,大家可以利用右側目錄來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段落~

那我們先來聊聊露營的基礎玩法與分類

什麼是露營?

國外來說,一般有兩個概念:野營《bivouac》和露營《camp》,其中前者更多傾向於在荒野中過夜,而後者則一般是在營地。

國內由於營地發展較晚,二者的受眾人群沒有完全分開,故今天我們放在一起講。

按照露營的方式分,我將國內的玩法主要分成四類:營地露營、帳篷露營、房車露營、特殊露營。

營地露營

營地露營,顧名思義,在有一定基建的營地進行度夜。

國內這類商業營地一般有著已經建成的半永久帳篷,有水、廁所、甚至淋浴房的設置。

近年在旅行網站上找到的各類帳篷酒店、星空酒店也多是這類營地。

由於基礎設施完善,前來遊玩的朋友隻需要準備吃、穿、玩相關的物資就好了,門檻很低,對新手十分友好——既可以享受遠離城市的喧囂,又可以睡得相對好些、不至於在陌生的夜裡凍得瑟瑟發抖。

如果和一群朋友一同出遊,害怕大家露營裝備參差不齊,這類營地、帳篷酒店也是不錯的選擇,現在很多營地也都看重了這部分的商機,大都有適合十幾人、甚至上百人活動的空地,從公司團建到音樂節都可適用。

去年我司在海坨山谷營地的一次團建

未避免露營新手在營地無聊,很多營地也都附帶有一些周邊項目,如自行車速降、UTV 體驗,甚至熱氣球飛行等等,值得一試。

話說回來,去草原住蒙古包算不算是最早發展的營地露營呢?

帳篷露營

帳篷露營算是大家提起露營最熟悉的一種玩法。

一般而言,根據對裝備的選擇可以分為公園露營、野外露營和奢華露營《Glamping》

公園露營一般指的是在公園、或者固定營地搭帳篷的露營。

一般這類場所氣候和自然環境穩定,有不少玩家也僅僅是白天在陽光下支個帳篷乘涼,對裝備要求相對低。

野外露營則更多的需要考慮到露營地的自然環境,並需要根據露營地的環境與抵達露營地的方式對裝備做出調整,有關裝備的事情我們放到下面的篇章詳述。

奢華露營也是網上常說的 Glamping《Glamorous Camping的簡稱》,大家也戲稱它為「搬家露營」。

這類露營更多的追求居住的舒適性,國外多認為 Glamping 起源於80s~90s 的富裕家庭,野外的景色更像是一個精致的背景墻,人們在精致且豪華的帳篷前彰顯自己的格調和品味。

又由於並不太追求野外生存的樂趣,故會使用大量家居來達到類似在家中的體驗。

人們著華服、開豪車、用著琺瑯鍋煮著牛肉、在油燈的閃爍裡品著從家帶來收藏多年的紅酒和朋友聊著天,這就是 Glamping 的狀態。

這類露營也因為非常適合小姐姐拍攝好看的照片,近兩年火爆 ins 和小紅書,去年甚至有酒店在露臺上搭起帳篷搞起了全托式的 Glamping。

又因為這種露營所需物件極多,有需要有自己的風格和品味在其中,一般需要露營者更年累月的積累,很難朝夕間準備妥當。

當然研究這些器具和搭配自己 Glamping 風格的過程本身也是這種玩法的樂趣所在。

房車露營

房車露營在國外也是十分完善的一種玩法,國內因為房車營地起步晚、車輛手續相關問題在這兩年才被更多人接受。

房車基本可以分成自行房車、拖掛房車、露營車三種。

其中房車一般是帶有完善的水電氣系統、有標準的水、電、以及排污接口可以與專業的房車營地結合,而露營車一般不會有固定的設施,更像是帶有居住功能的小拖車《亦可是小拖車裝上了車頂帳篷》。

自行房車《RV》一般是使用某些商用車底盤作為行走機制,改裝廠負責建造房箱,組合在一起。

一般選擇的底盤不同、房車也可以去到不同環境進行露營:如完全走公路的依維柯底盤、有一定越野能力的皮卡底盤、或甚至卡車底盤。

近年也有不少人使用越野能力極強的烏尼莫克卡車底盤、甚至全時 8 驅的奔馳底盤進行改裝,做出了可以在極端惡劣路況和自然環境下舒適居住的房車。

這類房車從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國內一般給這類車旅居車手續。

和普通汽車一樣,6m 以內掛藍牌,C 本可開,算小型專業作業車,沒有強制報廢限制,但部分城市《如北京》禁行;6m 以上掛黃牌,需要 A1/A2/B 本才能開,20 年強制報廢。

自行房車的玩法很簡單,開到哪住到哪,無論是服務區、鄉道邊、還是荒郊野外小樹林,只要能停車,就能睡。

也因此深受沒有時間限制的旅行者喜愛————畢竟不用按照一定的規劃、「任務式」的開到指定地點才能過夜。

拖掛房車《RV Trailer》也一樣擁有自行房車的這些優點,但是在這個自行房車的基礎上可以做到車頭和掛車分離,於是就多了一些玩法————如將房車放在固定的地點,然後開著牽引車去挑戰更困難的地形地貌或進城采購。

我們常遇到的實踐則是把拖掛房車放在沙漠邊緣、開車進沙子裡進行撒歡後回到房車裡好好睡上一覺。

中國國內對於拖掛房車的政策一直不是很明朗,各地都不斷有自己的解釋和實踐,本文就不多展開了。

但基本的情況是:

  • 拖掛房車也需要上牌、每年繳納車船稅
  • 能不能開拖掛房車取決於牽引車的身份,一般小型客車裡劃歸到越野車類別的大都在手續上有標註『最大牽引質量』的,便可以作為牽引車拖掛符合規定的房車
  • 可以正常上高速,但有特別的限速。

    行駛過程中房箱內不允許坐人

露營車收起狀態

由於房車一般都有完善的家具電器,重量比較大,駕駛相對困難,以及不好應對比較復雜的地形。

愛好越野穿越的玩家又在越野小拖車的基礎上搞出了露營車《Camper Trailer》

一般它擁有可壓縮折疊的居住區,隻保留有基本的爐灶和供水供電系統,從而省出體積和重量來應對復雜的路況。

在澳大利亞這類越野穿越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十分流行。

當然現在也有一些超大型的、具有越野能力的露營車,相比於房車,露營車一般還是會更強調其越野能力。

前圖中的露營車展開後的狀態

露營車的手續更加復雜,本文也不再展開。

拖掛的結構不光從牽引車上省出了儲物空間用以拉更加豐富的玩樂用品,也在越野能力和居住體驗裡找到了一個新的平衡點,但目前還是相對小眾的存在。

國外還非常流行「露營面包車」《Camper Van》,和字面意思一樣,購置一輛面包車,自己將車廂拆光進行改造,變成適合自己的一輛露營面包車。

然而這種類型的改裝在國內並不合法,故不多提。

特殊露營

對於更加硬核和特殊的場景,也有一類特殊露營:如攀巖過程中掛在巖壁上的露營、攀登雪山過程中在極端氣候中的露營。

這類露營便沒有什麼好說的,特殊場景特殊對待,一般也有專用的裝備。

興許那一天咱還可以在火星來一場露營也說不定呢。

怎麼設計一次露營?

講完了上述的這些露營的玩法,接下來我們聊聊作為一個領隊,應該怎麼設計一次露營活動。

i. 確定玩法

上面也介紹了許多圍繞露營的玩法,自然一個活動的整體框架就需要從玩法入手。

以我的經驗來說,一般會分別設定一個核心目標和多個周邊目標。

如:

示例活動一

核心目標:看到銀河

周邊目標:在水草豐美的地方燒烤、沙地行車小試、放孔明燈

示例活動二

核心目標:在野外美美噠吃火鍋

周邊目標:放風箏、帶朋友試試睡帳篷

這類目標一般也會和同行的夥伴共同商量,算是第一步收集需求的過程。

由於一般去往野外都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故最好明確一個、且僅有一個核心目標,周邊目標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舍棄,以防整個活動由於不可控因素垮掉。

ii.確定露營地

目標需求明確了,露營地一般就可以順勢敲定了。

一般固定的營地可以在大眾點評、攜程等地找到,而純野外的目標露營地則需要根據過往的行程、周圍人的推薦來選擇,對於極端的地方可能隻能看著地圖根據自身經驗來初篩。

示例活動一

核心目標:看到銀河

周邊目標:在水草豐美的地方燒烤、沙地行車小試、放孔明燈

露營地:內蒙錫林郭勒盟灰騰河附近,都熱淖爾湖邊《某 GPS 坐標》

示例活動二

核心目標:在野外美美噠吃火鍋

周邊目標:放風箏、帶朋友試試睡帳篷

露營地:河北張北草原天路附近,五色天路帳篷營地

光選定了營地還不夠,還需要詳細了解露營地的人文與自然條件。

近幾年頻發的「碾壓草場」導致遊客和當地居民發生沖突的事件大都是因為不了解遊玩/露營區域的人文環境。

在野外規劃露營時最起碼需要知曉露營地到底是算老鄉家、還是公共道路旁的公共區域、抑或是景區/自然保護區的轄區內。

不同的歸屬有不同的限制:如是否在防火區內、是否在汛期、是否有政策禁止在區域內開展旅遊觀光活動等等;如是在私人屬地露營,也需提前打點關系。

若是打算在離家較遠、或是不夠熟悉的地域露營,最好還是請一個當地的向導,了解當地具體情況並幫忙疏通關系。

目的地的信息不到拔營離開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前年我們也曾遇到車行到半路、目的地突發鼠疫封城的情況。

自然環境這邊,主要需要了解氣候、地形地貌、水文環境及動植物分佈這幾個方面。

氣候相對而言容易理解,活動日期前後什麼氣溫、是否有降水、是否有強風,乃至是否有雲這些都是會直接影響到體感、影響到安全的事情。

我一般使用「彩雲天氣」和「Windy」兩款 App 跟蹤天氣情況。

但需要注意的是氣候預告永遠是不準確的,尤其在樹林、山谷等地很容易行程局部氣候,這基本隻能用經驗來彌補了。

對於有一定距離、有一定探險性質的露營活動,一般也會讓當地地接《向導》或在城市的朋友隨時監控當地天氣變化,並提示給予我們提示和警報。

地形地貌與水文環境對露營最大的影響便是安全方面的。

若在山下、河邊等地露營,則需要格外注意是否有滑坡、泥石流、河道突發洪水等情況的發生;若在山頂或曠野露營,也需要考慮是否會引雷被雷劈一類的問題。

同時也需要了解露營地所在環境的地質狀態,若是一般的沙土環境還好,若在多是碎石或幹脆是在巖石上露營,則需要準備特制的地釘等用於固定《下節講到裝備時會講到》。

地形地貌一般會在衛星圖結合等高線地圖進行分析,更深入的也許查詢當地地質局的信息或一些論文。

一般我會選擇使用「奧維互動地圖」與「Google Earth」進行簡單分析。

信息不多時,資訊當地旅遊局也是不錯的選擇。

動植物分佈則重點關注會對人產生傷害的可能性:如在三江源可能會遇到野狼和熊,則需要背好相關防護措施與預案,如避免睡在帳篷裡、避免在帳篷外留有吃剩的食物、考慮睡在車內等;如內蒙草原是鼠疫自然疫源地,野生旱獺《土撥鼠》是常見的病毒攜帶者,務必叮囑大家遠離它們等等。

植物方面如灌木繁多、或秋天落葉植物過多也會對露營產生影響,如要謹防熱源引發山火等。

了解了這些基本信息,基本上可以說對露營地有了一定的了解。

當然什麼都沒有親身走一趟來的更直接。

一般我們在準備較大規模的露營活動前都會提前踩點探路,一方面檢查設計的紕漏,一方面走動當地關系,結識一些當地可聯系的人,以便正式活動時的不時之需。

iii.行程安排

確定了露營地,一般就可以總結出大致行程來了。

一般需要把握住重點時間點。

在此階段一般還不會行程最終的物資準備清單,隻是進行大塊的時間規劃。

示例活動一
核心目標:看到銀河

周邊目標:在水草豐美的地方燒烤、沙地行車小試、放孔明燈

露營地:內蒙錫林郭勒盟灰騰河附近,都熱淖爾湖邊《某 GPS 坐標》

時間:8 月 29-30 日

行程計劃如下:

28 日《周五》下午 3:00,土溝服務區集合出發,前往都熱淖爾建立營地

28 日《周五》晚,營地拍攝銀河延時

29 日《周六》上午進行渾善達克沙地穿越

29 日下午傍晚前往達裡諾爾湖湖畔玩耍,看大湖落日

30 日《周日》上午拔營,在白音察幹草原穿越《草原土路》,看灰騰河火山群30 日下午啟程返京。

示例活動二

核心目標:在野外美美噠吃火鍋

周邊目標:放風箏、帶朋友試試睡帳篷

露營地:河北張北草原天路附近,五色天路帳篷營地

時間:2020 年 9 月 5 日《星期六》—9 月 6 日《星期日》

行程計劃如下:

5 日上午 8:30 京藏高速百葛服務區集合,經由草原天路前往五色天路營地露營,自備帳篷或租住營地野奢帳篷

6 日下午 1:00 拔營,經崇禮風車道回京

由於露營是一個大家一起完成的活動,一般我會更習慣在行前準備階段讓一起來的小夥伴一同設計更詳細的吃喝玩樂方案。

iv. 行前準備

根據前面幾步確定的信息,再加上小夥伴們一同商量的吃喝玩樂,基本就可以整理出誰應該帶一些什麼樣的內容。

對於有經驗的露營玩家出行,基本分頭各自準備自己的裝備;而帶新手出遊,領隊基本需要備足對方可能需要的整套裝備,或做好與其 share 的準備。

而作為領隊,也需要保護好整個團隊,比如要求所有參與活動的朋友自行購買自駕保險/旅遊保險、確認好同行夥伴的身體狀況《如上高原,一定避免有高血壓等狀況的夥伴同行》。

一般領隊也需要額外準備一些急救包、急救藥品與救援裝備,下文將詳述。

對於有一定風險、或時間較長的露營行程,領隊最好準備一份免責協議與同行的夥伴簽署,以防萬一有悲劇發生後、領隊承擔大過能力范圍的責任。

雖然同行的都是感性深厚的夥伴,但一旦有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發生,也需保護好自身不要因為後面的官司發生二次悲劇。

對於多人/多車出行,若不是營地集合,多需要準備手持電臺或車載電臺進行通聯,這部分這裡也不展開了,持有手臺和車臺的朋友最好考取業餘無線電執照,從而相對合法的使用無線電進行通聯。

示例活動一

核心目標:看到銀河

周邊目標:在水草豐美的地方燒烤、沙地行車小試、放孔明燈

露營地:內蒙錫林郭勒盟灰騰河附近,都熱淖爾湖邊《某 GPS 坐標》

時間:8 月 29-30 日

行程計劃如下:

28 日《周五》下午 3:00,土溝服務區集合出發,前往都熱淖爾建立營地

28 日《周五》晚,營地拍攝銀河延時

29 日《周六》上午進行渾善達克沙地穿越

29 日下午傍晚前往達裡諾爾湖湖畔玩耍,看大湖落日

30 日《周日》上午拔營,在白音察幹草原穿越《草原土路》,看灰騰河火山群

30 日下午啟程返京。

通聯頻率:432.675,備用頻率:439.750

參與沙地穿越的車輛必須為四驅越野車;不參與沙地穿越的最好為地盤較高的車輛、兩驅SUV及以上為佳,可以選擇周六啟程前往營地,下午會和後,一同出發去達裡湖。

行程涉及兩個晚上,營地為老鄉家私人屬地,在水邊,可能存在蚊蟲,請大家提前做好準備。

沒電沒網有信號,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觀星。

第一晚晚飯計劃涮羊肉,由 a 負責采購,b 負責攜帶爐灶等裝備,第二晚則以老鄉家烤全羊為主;所有人務必攜帶手臺,各自備好露營相關裝備、個人衛生用品、防寒衣物及行程涉及的幾頓露餐的食材炊具。

車輛救援脫困裝備、急救藥品自備。

所有人出發前務必買好保險,並將保單信息發與小紫。

示例活動二

核心目標:在野外美美噠吃火鍋

周邊目標:放風箏、帶朋友試試睡帳篷

露營地:河北張北草原天路附近,五色天路帳篷營地

時間:2020 年 9 月 5 日《星期六》—9 月 6 日《星期日》

行程計劃如下:

5 日上午 8:30 京藏高速百葛服務區集合,經由草原天路前往五色天路營地露營,自備帳篷或租住營地野奢帳篷

6 日下午 1:00 拔營,經崇禮風車道回京

裝備要求:帳篷、防寒睡袋《計劃 5 日晚露營》、野炊物料、防寒服裝、防曬用品、太陽鏡《晝夜溫差較大、午間紫外線較強》、足量飲用水及零食。

通聯頻率:430.350

活動費用:

車輛、路程及餐食自理

營地費用:88 元/帳篷

租住野奢帳篷《雙人》:550 元/頂

作為領隊,在活動正式開始前也務必想好後備方案及「止損線」,如一旦連續下雨超過1小時則必須立即停止行程、若風向改變則改前往備用營地等等。

這部分能力是一個領隊需要日積月來經驗堆出來的。

畢竟對於出遊而言,保證人員安全是底線,尤其是進入自然環境的露營,尊重自然、切勿挑戰自然。

當然也不必過分限制死行程的條件,在保證核心目標達成、以及人員安全的情況下擁有一些變數也是一種樂趣,畢竟和朋友一起經歷、一起磨練,也是人生一大經歷。

v. 活動時準備

活動開始,在享受行程的同時領隊也不要忘了隨時確認後續行程和同行夥伴的狀態哦~

到了營地,一般的習慣是先把帳篷搭建好,然後才是桌子、椅子、天幕,最後往外搬別的配件。

剩下的,Enjoy~

如何挑選露營裝備

講完行程設計,再來說說個人裝備的選擇。

我將分別從衣、食、住、行幾個方面來聊聊一些選擇的經驗與踩過的坑。

大部分露營活動發生在野外,故穿衣大都需要兼顧戶外的功能性。

一般多備沖鋒衣/軟殼等防雨防風抗磨的衣服。

對於極端惡劣環境,備一些經得起折騰的、便宜的衣服也是絕佳的選擇,軍大衣在野外這一領域絕對是王者級別的存在,除了重量過重不太適合徒步外適用於零下的任何環境。

很多姑娘希望在野外拍出美美的照片,比較拒絕戶外功能性衣服,可以考慮到了營地再換,否則容易出現未到營地就以衣物損壞的情況。

鞋子方面,看去到的環境如何而選擇即可。

我自己從 3 年前開始穿 LOWA 的靴子後就沒脫下來過,在這裡推薦一波。

有一定防水的鞋子在野外尤其的好用,一腳踩入爛泥、鞋子沾滿泥巴的情況下,隻需要找條河在裡面涮一下鞋就可以立刻變幹凈,點贊~

圖源 TERRI CAMP《Tigerhood》

想要玩 Glamping 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些時裝的搭配,在保證一定的功能性的同時、若能與帳篷等裝備形成統一的風格,那便是極佳的;當然亦可自己探索找出屬於自己的那個獨特風格。

其餘的衣物,墨鏡幾乎是必備附件,對於時間稍長的露營行程最好備兩副以上墨鏡,以防一副損壞的情況下無法使用。

在露營期間吃好也是尤為重要的一件事。

與朋友一同完成一頓餐、互相 Share 也是露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選擇露營炊具,又該如何攜帶食材呢?

炊具及燃料

在野外,除了比較硬核的的生存者會選擇就地取材生火外,基本上大家都會選擇自帶燃料。

一般有如下選擇:木柴、木炭、氣罐、固體酒精/液體酒精、汽油。

基於燃料不同,也都對應有不同的爐具。

木柴與木炭

木柴很容易點著,一般需要保持有良好的進氣道並保證木柴的幹燥就可以保證其較充分的燃燒。

一般可以自己挖一個區域用於燒柴、或使用焚火臺/專用柴火爐來搞。

自行挖的焚火區,圖源網絡

自建焚火區很簡單,一般需要首先清空一片地,防止木柴點燃周邊的草木;後用土堆或石塊壘出一個區域用於放木柴;區域中間向下挖出一條溝並延伸到壘出的區域外,要挖的比放置木柴的平面低,用於從底部向上通風《圖中從左起的那道溝便是》;最後將柴火堆起來,切忌堆的太密不通風,最好中間架空,方面通風溝向上送風;用引燃物將木柴點燃即可《可用固體酒精、潑灑一部分酒精或煤油燈方法,常見實踐也包括放置塑料袋、廢紙、枯草一類的在木柴中間用於引燃,但一定小心火種飄灑到區域外引燃別的東西》。

同樣,該方法也適合木炭。

初點燃火時需要通過加大通氣量的方法《扇風吹風》讓火燃燒得更旺;過於旺盛時,也可適當灑水降溫。

兩款焚火臺

焚火臺結構也十分簡單,如上圖,基本就是用結構將柴火架高從而通風,故隻需要放好柴火點燃即可,非常簡單。

也因為結構簡單,有不少收納體積和重量極輕的產品,加上山裡樹枝好找,若作為燃料可以減少負載,不少徒步的驢友喜歡使用這種焚火方式。

上述兩種方式火都是非常自由地燃燒,那麼怎麼才能利用這些火做飯呢?

這就需要另外的架子或者網子了。

原理也非常簡單,架高到火焰上方即可,無論是架子還是三腳架倒掛都可以,如果你的鍋很耐燒,甚至可以考慮直接把鍋放在柴火/木炭上燒。

不過由於柴火和木炭並不好控制火力大小,一般會考慮做一些短時間的燒烤或燉煮一類的食物。

柴火爐則用起來簡單很多。

上方左圖為小型柴火爐,一般已經預留了架鍋的位置,自不用糾結怎麼用。

右側這種大型的柴火爐,將柴火放在封閉的爐子內燃燒、通過煙囪營造煙囪效應吸氣排氣。

爐子的上表面是導熱的,把想要煎烹的食材或者鍋具放在上面即可。

後者這種大柴火爐一般也用於帳篷內加溫,Glamping 常用的大型的帳篷一般會預留煙囪位,方便排氣,人可以在柴爐變取暖、一邊煮著咖啡一邊煎著馬鈴薯,舒適的很————當然,不在帳篷裡用也是可以的。

準備柴火作為燃料一般可以考慮在露營地撿或者自帶,很多人可能沒想過其實某寶上也可以買到很好的柴火,價格可能比你想象的還要低,於是如果熱愛玩火可以考慮拉著柴火去露營地。

話說回來,哪個大男孩不愛玩火呢?

木炭則更加簡單,一般直接購買帶著就好。

市面上木炭主要分機制木炭和原木木炭,所有看著造型規整的《如上圖左側兩張》的都是機制的,耐燒、煙少,但真的很難點著,對新手很不友好;上圖右側這種原木木炭一般能看出原本木頭的樣子,有時買到的沒有這麼粗壯,是小樹枝燒的,一樣好用:容易點著、火旺,但比起機制炭相對不耐燒。

打算燒烤或者用木炭作為主要燃料的同學可以考慮某寶搜索「果木炭」選購。

木炭也常用於燒烤,對於國人來說烤串實在是再熟悉不過的存在了。

有些同學在選購燒烤架時也會犯難。

根據我多年的經驗來講,若不是為了顏值,隻需要買盡可能便宜的烤架即可

烤架結構簡單,制作也沒什麼技術難度,但每次用完清洗是個老大難問題。

便宜的隻需要 30-50 塊錢就可以買到夠 4-5 人燒烤的大號烤架了,用一兩次後扔掉即可,來年再換新烤架。

放火燒山,牢底坐穿;山林防火,人人有責。

燃燒柴火的明火相對難以控制,請一定在安全的情況下玩火。

請勿在防火期及林區內使用明火。

氣罐

氣罐稱得上是最常用的一類便攜燃料,相比於其他燃料它能量密度較高,環境適應性和安全性也很高,故被大家廣泛使用。

上圖展示的就是目前市面上較為常見的氣罐。

氣罐都是以液化氣的方式儲存,使用時汽化成氣體、混合空氣燃燒。

學過物理的你一定知道汽化過程是要吸熱的,這也便造成了不同氣罐最大的差異:

  • 卡式爐氣罐:在城裡也經常見到的氣罐,很多韓式料理都用卡式爐進行加熱,氣罐特征就是長條式的罐體,相比別的罐它比較薄。

    內含高純度_丁烷_,沸點約為 -0.5℃,這個沸點直接導致了它無法在可能涉及到零下溫度的環境裡使用,不過在夏天的低海拔地區使用還是很方便的,貨源充足也很便宜,一般不超過 10 塊錢一罐。

  • 高山氣罐:基本上戶外露營都逃不過去的一種氣罐,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性能足夠。

    比起卡式爐氣罐它更厚實一些,以應對高海拔氣壓變化。

    特征是底部為向內凹的弧形,很好分辨。

    高山罐一般填充_異丁烷和丙烷混合氣_,其中異丁烷沸點約為 -11.7℃,丙烷沸點約為 -42.1℃。

    雖然標稱高寒高海拔可用,而實際使用下來,零下十幾度二十度的環境下《如內蒙、河北 12 月的戶外氣溫》就已經凍成一坨無法正常使用。

    就算用空調將它溫熱到解凍,因為汽化吸熱它也會迅速將自己凍上,非常難受。

    不過高海拔性能倒是沒有大問題,我曾在 5300m 海拔使用它,而沒有出現任何異常。

    高山罐氣罐價格相對高些,最大號的大約 25~30 元左右一罐。

  • 丙烷氣罐:標榜自己是完全丙烷的氣罐不多,市面上基本上隻有圖中所示墨綠色這一款。

    因為完全填充_丙烷_,理論上沸點約為 -42.1℃,實際用下來在 -35℃ 的氣溫下也可以很順暢的出氣燃燒,基本滿足冬季露營燃料的需求;我也曾在超過 5000m 海拔的地區使用這款丙烷氣罐,性能依然很棒。

    目前這款氣罐是我唯一儲備並使用的燃料,價格也還可以,大約 30~35 元左右一罐,且實際體驗比高山罐耐燒。

    從氣罐罐體上看,應該是可反復使用的

  • 煤氣罐:是的你沒看錯,如果長時間露營,帶個煤氣罐也是不錯的選擇。

    煤氣罐裡的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常壓下沸點是 -16.1 ℃,只要不是在極端惡劣條件下大部分場景應該都可滿足。

    由於體積較大,我尚未在惡劣環境下使用煤氣罐。

    至於價格請咨詢當地液化氣站。

由於這些氣罐都是烷烴類物質做為燃料,大部分使用氣罐的爐子也是可通用這四類氣罐的。

不過由於接口不同,一般需要選配對應的轉換頭。

氣爐的種類也有不少,我們挑幾種來說:

卡式爐,一般指默認使用卡式爐氣罐的氣爐《廢話!》。

它的使用體驗和家裡的煤氣灶差不多,一般通過爐子控制火力大小,也可通過旋鈕直接打火;氣罐有專門的倉體放置,且不鎖緊無法旋鈕點火,可謂新手福音、非常安全。

這類爐子的功率一般在 2.5kW 左右,與之對比的話,家用煤氣灶一般是 3.4kW/3.7kW/4kW 三檔。

再加上野外氣溫低、有風吹拂,熱效率進一步降低,於是在戶外使用時總會覺得火力不夠旺盛,隻適合小火慢煮的場景。

加上大部分卡式爐體積較大《圖右 snowpeak 的卡式爐幾乎是市面上最便攜的了,但體積相比別的依然很大,而且很昂貴》,不太適合有一定徒步行程設計的露營。

分體式氣爐,一般指獨立的爐頭組、連接獨立的氣罐。

為了更高的兼容性,火力大小直接由氣罐的出氣量調整,部分分體式氣爐不具備打火能力,需要單獨的打火機打火。

但也正因為這種靈活性,使得分體式氣罐可以為不同場景進行設計。

小的小到連支撐結構都省略了,直接用氣罐做底座,為了極端輕便設計

大爐頭、可折疊的輕便設計也是常見款式,迪卡儂等都有售賣

我目前重點使用的 BRS 牌的七星灶,擁有七個爐頭,可以最高輸出 9.4kW 的火力!甚至比在家炒菜火力都要猛,無論多寒冷的野外它都可以讓我最快吃上熱飯。

如果對重量和體積不敏感,是非常好的選擇。

固體酒精/液體酒精

固體酒精不是固態的酒精,之所以把這二者放在一起說主要是因為這二者基本使用相同的爐具燃燒——酒精爐。

酒精爐不同於酒精燈,結構異常簡單:由一個燃料盒與一個底座支架組成,支架隻起到架鍋的作用,燃料盒用多少帶多少,於是就造就了它無人能敵的輕便。

這種輕便的屬性對於對重量或體積非常敏感的露營場景有些幫助,常規露營則用不太上。

為了極致減重,也無法奢求它的加熱效率和續航。

另外個人建議如果希望選購這類酒精爐,盡量選擇固體酒精作為燃料,液體酒精燃燒時一旦遺撒,在野外很容易釀成大禍。

汽油

油料自然會配合油爐來使用。

使用油料和油爐主要有如下優勢:

  • 燃料便宜:和最便宜的卡式爐罐相比,同等能量下汽油也要便宜數倍。

    對於長時間露營來說,這便是一個不小的優勢,更何況油料相對比氣罐更容易補充。

    《前提是你能在國內買到散油》

  • 不懼低溫:相比於常見的卡式爐罐和高山罐,它們動瓷實的時候大概率汽油還能用。

    當然現在有了丙烷氣罐,這點優勢沒有了之前那麼大。

    曾經一度冬天戶外露營隻能使用柴火爐或者油爐。

但油爐的問題延時很嚴重的,首先便是操作極為繁瑣。

需要先預熱、再手動打氣加壓,然後才能點燃。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

如果燃燒不夠充分,則分分鐘黑煙撲面而來,同時將你的鍋熏成黑色,這還沒算上往油爐裡添加汽油揮發出的味道……

鍋碗瓢盆

其實這部分完全取決於你的玩法,是不是對重量、體積敏感。

對於開車前往營地的玩法,一般會選擇直接用日常在家裡做飯的鍋;甚至會為了一些特殊的需求帶上銅鍋涮肉。

一次活動上帶的鴛鴦鍋和銅鍋

上文中提到的七星灶也完全滿足爆炒的需要,圖中好友正在做啤酒鴨

如果對體積和重量敏感,有專門的輕量化廚具可以選擇。

一些廠家會整體性的對炊具和廚具一同設計,完整收納,進一步降低整體收納空間。

選購的時候可以按品牌找找對應裝備。

當然還有另一個神一樣的存在:軍用飯盒。

這飯盒不光可以儲存食材,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當做鍋來蒸煮食材,網上有一些博主也專門出了飯盒食譜,教人如何煮飯,很有意思。

住也是整個露營當中異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就大多數情況而言,有住帳篷和睡車裡兩個選擇。

睡車床和房車本文先不展開,未來有機會再寫;重點聊聊怎麼選帳篷。

帳篷組成

無論帳篷的結構怎麼改變,哪怕是非常豪華的 Glamping 大帳篷,也逃不開這些基礎的組成部分:

  • 外賬:帳篷最外層,遮風擋雨耐磨
  • 內賬:屏蔽蚊蟲,一定程度讓居住區保持幹凈;透氣,讓水汽在外賬凝結而不是在內賬
  • 地墊:墊在地上,一方面隔離地上不幹凈的東西,一方面防止地面雜物磨壞內賬
  • 地釘:打在地上的錨點,不同的地面條件有不同類型的地釘可選
  • 風繩:用來把帳篷的某些點與地釘連接,使帳篷可以繃緊,從而達到抗風的能力
  • 防潮墊:隔絕從地面傳來的濕氣或者潮氣
  • 睡袋:為人提供保溫空間

其中:

  • 防潮墊和睡袋一般單獨購置,算帳篷內裝備;
  • 內賬不是必須的,有一些帳篷隻有外賬、沒有內賬或內賬為選配;
  • 地墊對於公園露營與營地露營來說也不完全是必備。
  • 地釘一般會隨帳篷給到,但如果希望更加專業的進行,一般會需要自行升級地釘

帳篷選擇

在介紹各類帳篷之前,我們先一起總結下帳篷的幾個評估指標:

耐候性:帳篷可以耐候的天氣,大面上一般按季節分,如三季帳、四季帳、高山帳。

顧名思義,三季帳可以滿足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溫度及氣候環境,四季帳則增加了一些對低溫的抵禦能力,到了高山帳級別的,則更加抗風、且可以更好的隔絕熱量散發。

不過也正是因此,三季帳在這三類裡有著最佳的透氣性,在裡面休息不會感覺到悶熱,相比後兩者更適合夏季露營。

大部分玩家還是在夏季露營居多,因此絕大多數消費者也會選擇三季帳。

收納體積:露營的玩法對收納的要求差異很大,『搬家露營』恨不得開卡車拉家具的玩法裡帳篷體積不會被作為主要因素考量,但徒步穿越和登山露營,則會重點考慮體積。

我單人露營時常用的帳篷:自由之魂 – 晨曦,整個帳篷完整收納後體積就如這三個包所示,且如果一定要小的話還有很大的壓縮空間

重量:和體積一樣,被玩法制約很大的一個指標。

上圖中晨曦完整收納後重量為 0.94kg,而 Glamping 常用的一個輕奢印第安帳篷則可能會有將近 30kg 的重量……

丹麥大白熊 Nordisk 的印第安帳篷 Asgard

搭建難度:不同結構的帳篷在搭建難度上也大相徑庭。

從簡單的充氣帳篷,到『自動收合』的機械結構,再到各種撐桿犬牙交錯,在一些環境下搭建難度也會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方式:比如你不會像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高原上花上半個小時折騰一個帳篷;也不會想在大雨滂沱裡濕漉漉的在帳篷裡進進出出。

耐久性:如果是露營的重度愛好者,一年到頭經常在外跑,那就需要關注一下帳篷的結構耐久性了。

不過影響耐久性的原因有非常多,不合適的收納和養護習慣也會消耗帳篷的耐久。

選擇帳篷時,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需求場景對以上幾個指標的限制與要求,然後再來考量希望選購的帳篷。

下面我們就按照常見場景來推薦一些帳篷結構,知道了不同結構的特點,便也方便知道自己改尋找什麼樣的帳篷了。

曠野/營地/公園露營

作為最常見也是最廣泛的露營場景。

一般情況下車可以開到附近,加上一般是露營為主的活動,體積和重量都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

這一場景一般也不會出現過分極端的天氣,如8級大風、大暴雪等,隻需要面對中雨、和中等速度的風即可。

由於場景並不是特別硬核,則重點推薦一些相對便宜的品牌。

如牧高笛、挪客、三峰 3F、迪卡儂等。

蒙古包式/圓頂帳篷
這一結構的帳篷在這個場景下被廣泛運用。

一般是兩根撐桿成 X 形交叉撐起整個帳篷。

由於結構簡單所以非常好上手,基本上低價的入門帳篷也都采用這種結構,或手動撐桿或自動撐桿。

自動撐桿的帳篷搭建時非常簡單,隻需要拎起來『用巧勁』一抖就可以完成整個帳篷的搭建,在雨天這種結構就十分吃香。

我在草原上使用牧高笛冷山3 Air

一般而言這種帳篷也因為其結構簡單,手動撐桿的版本重量相對好接受,若要用於低強度的徒步也是能接受的。

基於這種結構,廠家也做了很多種變體,比如牧高笛的圓頂帳篷就有三季帳和四季帳、有帶雪裙和換防撕佈料的版本等等。

挪客的圓頂帳篷增加了一個們,可以掀開當半個天幕,也是很實用且好看的選擇。

隧道帳
隧道帳篷的結構也比較簡單易懂,幾個基本平行的撐桿撐起活動空間。

隧道帳是一類很容易做大的結構,在這種低烈度的場景下,往往攜家人朋友一起度過,隧道帳就很合適。

如:

圖源網絡:The Gin,圖為迪卡儂充氣家庭帳

迪卡儂這款使用氣柱來支撐空間,對於這類比較大的帳篷而言,充氣搭建非常便捷,隻需固定四角後給氣柱充氣即可。

然而氣柱相比於帳篷佈更容易損壞《如充氣口容易損壞、氣柱本體容易紮破等》,雖然回來維修隻需要替換氣柱即可、很簡單,但氣柱漏氣當天住起來就可能比較悲劇了……上圖是我的充氣隧道帳中間一根氣柱漏氣後的狀態。

DOD Kamaboko Tent mini

DOD 這個則是使用撐桿的隧道帳。

DOD 是日本知名的輕奢帳篷品牌,下面講 Glamping 的時候會講到。

由於一般睡覺其實用不到這麼多的空間,所以一般這類隧道帳都有前廳和居住區的設定。

而且由於隧道帳的空間非常好拓展,增加一截、減少一截即可,一般廠家都會出一系列不同大小的隧道帳,可以睡 2-8 人,廳也不一樣大。

隨著帳篷的增大,也可以從一室一廳,變成兩室一廳等等的組合。

自由之魂也有一款非常龐大的隧道帳雲途 Plus,作為國產非常優秀的設計師品牌,整個帳篷看起來非常仙,也充分考慮了前廳的利用,其變化之多端、細節之繁多,是我目前心頭的最愛。

值得推薦下。

輕奢帳篷
原則上沒有什麼人定義什麼輕奢帳篷。

就像 Glamping 和普通露營的界限也沒有特別清晰一樣。

如果你希望追求露營的格調,那麼選用的漂亮帳篷我們就暫且稱它為輕奢帳篷吧。

輕奢帳篷品牌,在國外比較流行的有:Nordisk《丹麥大白熊》、DOD《日本兔子》、snow peak《雪峰,日本品牌》等等。

國內這兩年 Glamping 逐漸有了熱度,不少廠家也開始跟進,比如挪客 Naturehike。

我朋友的品牌「途野露營裝備」也出了不少商業帳篷以滿足商業營地對輕奢帳篷的需求。

輕奢帳篷裡最為代表性的便是印第安帳。

Nordisk Asgard

這類帳篷結構其實也非常簡單,中間一個撐桿負責像金字塔帳一樣頂起整個帳篷主體、通過風繩繃緊整個帳篷,然後用另一個折疊型撐桿撐起門就好。

聽著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對於新手還是有些難度的。

這類帳篷一來一般不會在惡劣環境使用、二來因為足夠大,很多小帳篷會出現的問題《如睡覺時的哈氣冷凝成水,在外賬內側凝結、滴下來會弄濕睡袋,所以設計一個內賬》在這種超大號帳篷面前基本沒有,所以它一般是單層的,不標配內賬。

由於它這個體積,所以它收納重量也就來到了將近 20kg。

在雨中搭建的途野輕奢帳篷,搭建不是很到位,帳篷不夠挺

途野的這款印第安帳本是用於商業用途的,其對耐久性的要求極高,於是帳篷面料比大白熊這種普通民用的要厚實非常多。

但它也確實經得住長時間的考驗,在海坨山等地的營地連紮三年風吹雨打也沒有任何破損,隻是收納重量就上到了 30kg 以上……

除了印第安帳,金字塔帳也是深受大家喜愛的一類帳篷。

大白熊 Nordisk Alfheim

金字塔帳和上面印第安帳搭建原理類似,少一個門的撐桿,共建相對小些。

圖中這頂帳篷選配了內賬,為了隔離睡覺區域和門廳區域。

還有房型帳篷也有很多人選擇。

國產挪客的房型帳篷

這類帳篷類似於兩個金字塔帳拼在一起……空間相比圓形占地的金字塔帳和印第安帳,使用率相對高一些,也不需要上兩者那麼大的空地。

其餘的結構類型還有很多,在 Glamping 圈子裡不同的品牌也有其不同的風格。

比如日本 DOD 特有的黑色和軍綠色,也很適合打造一套完整的純黑或軍事風。

DOD 的純黑風

大本營
如果上面這些帳篷你感覺還是不夠大……如果你有一大幫朋友,在營地露營的時候難免需要承擔大本營一類的帳篷。

其實很簡單,就是容積足夠大就好。

雖然一般這種功能都是天幕的責任范圍,但還是有一些特殊的場景,你就是需要一個超大的會客廳,人散去後又能繼續安穩的睡覺。

那麼下面這幾款確實可以考慮下。

自由之魂太空堡壘,是的這就是《流浪地球》裡片頭的那款帳篷

KAILAS Polar Region Dome,這是真的可以用在極地的硬核帳篷

由於大本營類型的帳篷體積巨大,為了結構穩定和抗風等性能,一般都采用很多撐桿的方式來加強強度,由此也對搭建提出了挑戰:基本上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3~4 人一起搭建為佳。

上面兩個帳篷的價格也都在 2 萬上下,著實不便宜。

低海拔徒步

在這裡強調低海拔主要是想指在雪線以下地區徒步露營,風不會很大、比較少出現突發極端天氣。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需要帳篷輕、收納小,但相比高海拔攀登而言不用追求的過於極致。

這個領域裡的嚴肅戶外品牌也就逐漸多起來了,如 Hilleberg、Terra Nova、The North Face 啥的,國內品牌:自由之魂 、三峰3F、挪客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隧道帳篷
沒錯,又是隧道帳篷。

上面講營地露營的時候隧道帳基本都是強調其空間可以輕易的做得很大,但其實隧道帳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空間利用率大。

作為矩形空間,睡人比圓形空間更合適。

於是,基於隧道結構,可以做出非常低矮的帳篷。

由於側面投影面積小,抗風性能天生的不錯。

自由之魂 雲途 Pro,上面營地的大大大隧道是雲途 Plus,注意區分

單純的隧道帳倒是大同小異,後兩節睡人,第一節算是一個前廳,可以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搭建上難度也不大,但是重量不能算極致,上圖雲途 Pro總重 1550g。

於是隧道帳又出了一些新的變體,比如隻保留一個圓拱的單拱隧道結構

犧牲了部分空間,換來更輕的重量。

不過頭部確實會相對壓抑一些。

上圖裡這款自由之魂Enran Pro 全套僅重 1070g,比雙拱的輕了1/3。

金字塔帳篷
和上面講輕奢帳篷時提到的金字塔帳篷結構一樣,都是中間一根桿、帳篷往四周用風繩繃緊。

這樣的結構除了美觀之外,更大的優勢就是隻需要一根撐桿。

而在徒步之類的場景下,這根桿很好找————登山杖、三腳架、甚至撿一根木棍都是可以的。

也因此這種帳篷可以把帳篷收納的體積做到極致的小。

我自己使用的是自由之魂晨曦,陪伴我兩年,非常喜歡。

三峰的更小,隻留金字塔的一半,另一半做開放式前廳。

原理是一樣的。

三峰蒼穹 1

和輕奢帳篷裡的屋式帳篷類似,兩個金字塔合在一起就可以搭出一個雙人帳篷空間。

需要兩根登山杖就是了。

三峰藍山

金字塔帳篷最大的優勢就是搭建簡單。

隻需要把底部固定好,桿一撐就好了,這也是我哪怕開車獨自露營時也最喜歡選擇它的原因。

金字塔帳篷的抗風性能主要取決於桿是不是撐到位、外賬有沒有用風繩完全繃緊。

網上有不少大佬認為其結構強度不夠、抗風取決於撐桿的強度、並不是結構優勢,而是登山杖本身比普通帳篷撐桿結識《畢竟粗壯了那麼多》。

我沒有在特別極端的環境中用這類帳篷路露營過,去年十一在普玉冰川,5~6 級風的夜裡睡得還算踏實。

魚脊帳篷和圓頂帳篷《交叉桿、蒙古包帳篷》
一般認為魚脊帳篷是交叉桿圓頂帳篷的輕量化版本。

三根撐桿成 Y 字形組合、中間用一個三通連接三根桿,就是所謂的魚脊帳篷。

當然為了空間更合理的利用,現在也有很多魚脊帳采用前後兩個 Y 的結構,行程類似 >–< 這樣的結構。

挪客雲尚 3,典型的魚脊帳篷。

它其實是雙 Y 結構的,門一側是個大 Y,腳一側是個小 Y

MSR 的這個是側開的,也是雙 Y

當然魚脊結構的弊端也顯而易見,由於主體部分是一根『脊背』撐起來的,側風來了很容易結構失衡。

於是就有了交叉桿帳篷,也就是上文第一個提及的入門級帳篷常采用的結構。

Hilleberg Rogen 2,其實和入門的那種圓頂帳篷沒啥區別,無非是細節設計更加專業、材料更加專業、從而達到減重的效果

X 形交叉的姿態讓帳篷更加對稱,只要搭建沒問題基本不用刻意考慮側風的問題。

由於這種結構在性能、體積、重量上達到了不錯的平衡,這也是為什麼入門帳篷大都是這種結構的原因。

而Y 型的魚脊帳相比 X 就更多是從重量上考慮的了《同體積下撐桿更少,所以輕》。

高海拔徒步

其實這個領域已經不算是『新手』會接觸的了,簡單寫下權當獵奇。

這個場景下:風會非常大、會遇到暴雪壓帳篷的情況、對體積重量也非常敏感。

品牌方面,除了老朋友 Hilleberg、KAILAS、Terra Nova、The North Face 外,還有諸如 Sierra Designs、MSR 等更多的專註登山的品牌加入進來。

國內依然是非常優秀的自由之魂、挪客、三峰等。

從場景上來看,結構強度需要顯著增大,而使用撐桿的帳篷有個邏輯就是交匯點越多越結實,於是在這個場景下會有很多帳篷都使用著上文提到了的結構、但撐桿數量翻倍、變得復雜起來。

於是就不在單獨分結構,直接上一些典型的帳篷。

Sierra Designs flash 2,遠看像隧道帳,近看多了個魚脊串聯了所有撐桿

TNF 的帳篷,隧道的基礎性、交叉桿加強強度

MSR Hubba Hubba NX 2,你以為它是 Y 帳,其實它主體是 X 結構……

汽車露營

當下很多露營其實也是在開車穿越中進行的。

由於載具的存在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放對重量的限制,也多了睡在車頂這一個選擇,所以也還是有不少有趣的產品的。

車頂帳篷
車頂帳篷的品牌非常繁多,我主要推薦目前在國內買的比較多的:秋野地、Yakima、韋帕 WEIPA,以及來自澳洲的知名汽車改裝品牌 ARB。

當然進口車頂帳如 ROOFNEST、SkyCamp等等品牌太多了,不一一列舉。

車頂帳分類主要是三個維度:結構《直撐式、折疊式》、開合方式《手動、自動》、包裝形式《軟頂、硬頂》

這三個維度會共同影響重量、體積、和行駛時的阻力/風噪等。

先說結構。

直撐比較簡單,帳篷底面就是居住面積,而翻折一般是打開後居住面積為原底面的兩倍。

上圖這種是最典型的直撐式,國內韋帕有不少這種結構的的車頂帳。

結構簡單,缺點是撐不太高,人在裡面比較難坐直。

上圖是好友新裝的秋野地諾曼底。

這種結構也算是直撐式,撐起來之後內部縱深都很大。

缺點就是占用的車頂空間真的很大。

Yakima 這種就是比較典型的折疊式帳篷,展開後居住面積 x2,從而減小收納時的體積。

缺點是比起直撐式,它翻折所需力氣大得多,收起時單個女生可能會有些吃力,而且也沒有自動開合的版本。

當然換來的空間也是異常豪橫的。

說完結構說開合方式,剛才已經提到了折疊式的開合較為費勁,如上圖所示,折疊式收起是需要通過帳篷吧整個帳篷一半的重量頂起來放好。

而直撐式展開無論手動還是自動,最終都是通過液壓《或氣壓》桿頂起,閉合時則需要慢慢壓倒即可,相對簡單一些。

但有些人依然覺得這樣開合麻煩,於是加入電動撐桿做自動開合的版本就出來了,隻需要按下遙控器,帳篷一鍵開合,算是當下的最優解了。

最後來說包裝形式。

軟頂收納狀態

硬頂收納狀態

直接說結論,硬頂風噪小,軟頂風阻會大一些《俗稱兜風》。

硬頂一般和帳篷也是一體的狀態,並不用每次拆卸,軟頂則需要裝好後再套上外套,會麻煩一些。

但,硬頂會比軟頂沉一些。

以上是車頂帳篷的各維度分類,在實用場景下其實還有一個高度和重量為考量。

大多數 SUV 都有 1.8m 以上的身高,而大部分車頂收納高度接近 30cm,這就基本告別地庫了。

當然現在也有廠家往超薄方面做,如秋野地的沙洲,19cm 高,幾乎當下最薄的存在了。

另一個問題就是重量,如上圖 Yakima 的折疊帳篷重 52kg,秋野地諾曼底 56kg,這個重量下帳篷無法做到一個人完成拆裝,也就意味著基本上裝上就很麻煩才能拆下來。

這兩點是制約自駕遊玩家最大的問題。

你說太高下不去地庫?

那我車矮點就是了《悟

車頂帳篷的優勢也很多,比如它懸空、它固定,一般都自帶床墊,直接展開、拿上睡袋就能睡;比如它高、大,視野好,看到的景色好;比如它遠離地面,可避免大雨時被淹、也可以定程度避免野生動物的襲擾。

但缺點也不是沒有:由於展開後體積大、且架在車上重心極高,大風時會因為車的懸掛原因搖搖晃晃;比如它限制了你的紮營處必須車能開到。

車頂帳篷的價格也不菲,基本在 4000~10000 人民幣這個區間內,若要入手一定詳細調研後再做決定。

其他帳篷
上文提到的 ARB 為了汽摩旅行轉本設計了一款隧道帳 ARB Skydome Swag。

由於對重量不敏感,所以可以用非常好的料子來制作帳篷。

也無需地墊等一系列保護措施,咱就是耐磨!這款帳篷在國外還是很受歡迎的,但在國內買的人不多,據說是覺得長相有點晦氣……

人往裡面一躺,別說,還真有點那味了……

同類產品目前不多,不過相信未來類似這種定位的產品也會逐步跟上的。

睡覺的選擇

說外住的『大房子』,來說說睡的方面。

大部分帳篷的結構如上圖所示,從下往上分別有地墊、內賬底部、和防潮墊三層才到人。

其中地墊負責隔絕地上尖銳物、耐磨;內賬底部負責防止沙土進入內賬;而防潮墊則是隔絕來自地面潮氣和冷氣的作用。

這一點在睡覺的時候尤為重要,畢竟不是誰都是小龍女,可以睡在寒玉床上……由於大部分露營還不是搬家露營的場景,所以很多時候防潮墊需要同時承擔防潮防寒、床墊和褥子這三個功能。

防潮墊

目前市面上的防潮墊主要有三種:充氣防潮墊、自充氣防潮墊、發泡式防潮墊。

我們依次來說:

發泡式防潮墊

用物理的方式隔絕,簡單易懂。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它非常穩定,不會像充氣類的防潮墊如果被紮破就失去作用了,因此常被用於相對艱苦的環境中。

缺點就是這貨睡起來比較硬,而且收納體積無法進一步縮小。

大多數徒步露營玩家隻能選擇外掛在背包外,但這樣以來也很容易臟……

正在攀爬 K2 的一隊人,可以看到左側隊員背包外就背負了這種防潮墊

自充氣防潮墊

這種防潮墊利用墊子內外氣壓,打開氣閥時自動充氣,但需要一小段時間才能充到嘴滿。

但由於是靠氣壓自充氣,充到最滿也不會太鼓,所以睡起來依然很硬。

它還有個優點是收納體積可以很小,把它裡面的空氣完全擠出來之後卷起來,體積還算可控;但這也引來了另一個缺點,不好收納——需要費大力氣把裡面的空氣寄出來才行。

充氣防潮墊

這一類的氣墊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可以很軟,收納體積取決於墊子的大小和厚度。

要是想,充個 40cm 高的墊子當床睡也不是不可能的————準確的說這貨就是個氣墊床。

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一個充氣泵。

相信我的經驗,商家送的手動充氣泵、哪怕是腳踩的充氣泵,讓你打滿1次床墊都能把人累得半死。

若要充比較大的床墊則最好需要電動充氣泵,這就需要有一定外接供電的能力《迪卡儂有賣充電式的充氣泵,實測打一個床墊勉勉強強,大點的氣墊也勉勉強強,不推薦。》。

體積加上氣泵問題,使它徹底告別了徒步的玩法。

如果在營地、或者開車露營的話,這種充氣墊還是值得推薦的。

當然,防潮墊的目的是隔絕潮氣和寒氣,那麼其實如果能懸空睡問題也不大。

行軍床則是常規防潮墊以外的另一個好選擇。

行軍床

行軍床大都可折疊,收納體積也算太大,如上圖挪客這款床,約 2.6kg 的重量短途背著走也算能接受。

ARB 的腦回路還是比較奇特的,比如直接用行軍床把帳篷離地……

睡覺除了防潮墊外,還有最重要的保溫層。

如果你是營地露營或者汽車露營,那其實你哪怕把家裡的大花被子抱來蓋也不是什麼問題,而如果你對體積有一定的要求,睡袋就是必須的了。

睡袋

睡袋一般主要從樣式和填充物兩個維度來劃分,評估睡袋的維度主要是溫標和重量。

上圖就是兩類睡袋形狀,信封和木乃伊。

一般來說信封式更寬松,人在裡面活動空間相對大,也因此不如木乃伊保暖;木乃伊式如名字所示,裹得嚴嚴實實,確實暖和,但人不好活動。

信封式由於它方形的形狀,有一些好玩的玩法:比如可以把側面拉鏈拉開,兩個信封式睡袋拼在一起組成一個兩個人寬的大睡袋、抑或是把所有拉鏈全拉開,當被子用《以上兩點並不是所有信封式睡袋都支持》。

木乃伊睡袋則享受不了這些功能。

一般建議營地等氣候不極端的環境露營時使用信封式。

若渠道非常寒冷的地段,則選配木乃伊。

專業的睡袋都會標註其溫標。

商家在售賣時可能會用極端溫度作為宣傳語,但請一定注意要以舒適溫度為準

若即將去到-15℃的環境過夜,則務必選擇舒適溫度低於-15℃的睡袋。

用電

在營地用電也是一大問題。

短時間的露營可以通過多帶充電寶,則需要考慮別的方案了。

一般而言目前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堆大電池,存上幾度電;另一種則是發電機。

大電池
關鍵詞「戶外電源」,品牌很多。

我們過往的經歷裡使用最多的是「電小二」的 1000wh 的版本。

但隨著各種電池技術的不斷革新,這個領域出新的速度也是極快的。

比如解決了電小二充電慢痛點的 ECOFLOW 品牌的戶外電源最近也備受推崇。

EcoFlow DELTA 1300wh

這類戶外電源一般同時支持直流電和交流的輸出,所以既可以帶傳統國標插頭的用電器,也拖得動可以 usb 或者點煙器接口的用電器。

依據先前使用電小二的經歷,1kwh《1 度電》如果用於充無人機、電腦、手機、相機電池的話,大約可以用 2 個晚上《中途不為戶外電源補電》。

但一旦上峰值功率很高的用電器,如電磁爐、電熱水壺,甚至電飯煲,續航就會捉襟見肘。

所以推薦使用這類電源的朋友還是專心充電就好。

發電機

若打算好好用電,或者團隊裡人實在太多,那麼就選擇發電機吧。

汽油發電機其實有一些還算小巧的,民用自帶還算方便。

薩登算是目前用戶比較多的一款適合露營使用的發電機,目前最高出到峰值功率 2500w 的版本,民用電器、哪怕是吹風機一類的也足夠了。

發動機大約重 21kg,噪音在同類產品裡算小的了,大概放到十米開外就聽不到聲音了。

於是如果要用這種發電機,則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插排來方便使用。

別的品牌也有不少類似產品,比如高端一點的 Honda 本田之類的。

發電機使用目前有兩個最大的痛點:一是目前國內政策不是很好打散裝油,這是制約發電機民間使用的最大因素;一是它原理和發動機一樣,定期需要保養,換機油、火花塞什麼的,開車也需要手動操作,有一定使用門檻。

國內散裝油原則上需要由單位開具介紹信到所在地派出所申請打油,若審批通過,則派出所會指定加油站及加油的量,帶著手續去加油站打油就好了。

不過實際經驗裡,個人去派出所申請,說明用途後也有一定概率可以過審,主要還是得看地區。

若用上發電機,則真的是為露營打開了新的篇章:比如在野外玩 PS5《何必呢……》,外接投影儀和音箱看電影等等……

出門在外,很多事情需要做到有備無患。

根據過往的經驗,我整理了一份出門物品自查清單,權當參考。

工具類

  • 鏟子
  • 套筒工具
  • 繩子/拖車繩,捆紮帶

在這其中,鏟子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在非商業營地的情況下,地上的雜物、大石頭、牛糞等都指望用鏟子清理掉呢。

繩子是另一個萬能的存在,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需要用到繩子的。

醫療及防護類

  • 酒精/碘伏,酒精棉/酒精濕巾,乳膠手套
  • 紗佈,繃帶,止血帶
  • 創口貼
  • 暖寶寶
  • 腎上腺素筆
  • 速效救心丸
  • 阿司匹林《非腸溶性》
  • 止瀉藥、止疼藥、活力油/燙傷膏
  • 急救毯/雨衣
  • 電解質飲料《用於中暑症狀》

醫療類物品看起來一個比一個嚇人,然而你確實不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最常見的擦傷需要處理,萬一摔破較大區域也需要迅速處理包紮;如果突然未知過敏原使得同行的夥伴嚴重過敏,腎上腺素筆也許能救回來一命……當然這些物資不是光準備就有用的,甚至可以說,準備多少物資也總是不夠的,我甚至有朋友常年帶著 AED 在車上……若經常外出露營,基礎的急救訓練是必須的。

隻有不斷的訓練,才有可能在緊要關頭成功施救。

消耗品

  • 垃圾袋
  • 一次性碗筷
  • 免水洗手液
  • 幹濕紙巾
  • 額外的飲用水

這些比較好解釋,最好常備,別讓忘帶東西的小夥伴掃興而歸。

出發的理由

講了這麼多裝備、玩法,有時我也不禁在想,是不是又一次掉入了一個消費主義的漩渦。

既然你已經看到了這裡,那倒不妨我們一起聊聊「出發的理由」。

去到野外對我而言是有特殊含義的。

在野外,從物理層面阻隔了我與城市裡這一切的聯系。

可能沒有信號、沒有電,甚至沒有水。

它逼迫我從零開始思考,我究竟需要什麼才能生活。

獨自在無名的河邊望著星空的夜晚,餓了吃飯,渴了煮茶,困了睡覺,醒了看個日出,有一剎那,我會覺得如果生活就停在這裡多好。

然後,漸漸的,鳥叫聲不絕於耳、旁邊小溪流裡水流不緊不慢地拍打著岸邊、樹葉忽快忽慢地搖曳……會發現這世界是那麼的可愛。

低下頭,看螞蟻們走來走去,遠處突然露出一個小圓腦袋————是田鼠,他突然挑出來,沖了幾步,左顧右盼下,又沖了幾步,繼續左顧右盼,終於好像找到了目標,一溜煙跑沒影了……哦,原來身邊的這些小生命,也都有他們的使命嘛,那我的使命呢?

突然會感覺這種放空的狀態好美妙,感覺一刻也不能等的就想把這一切的美好告訴身邊的朋友們,於是下一次,帶著朋友們一起出來露營。

這一次,我們在銀河下東扯西扯,喝著不知道誰帶來的酒,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暢快感。

支起帳篷,你拉著小彩燈過來、她端著水果過來、他生火烤著串,這就是我們親手佈置的生活。

有時,我們還會感嘆,原來我們也可以把生活過得這麼好……

可能這就是自然的魅力,露營終究不是目的,它隻是你親近自然的一種方式。

每一次露營我都會感受不同的欣喜,都會貪婪地享受著自然的饋贈。

隻有當你真的走近了,可能你才會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多麼的可愛,可愛到當你枕著繁星睡覺時,彩虹悄悄劃過……

這就是我「出發的理由」:從零開始,思考生活的本質;回到自然裡,去發現那些錯過的美好。

那麼,你出發的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