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露營,看古人是如何玩的?《圖+文》

現在露營,尤其是精致露營,異常火爆。

一到周末或假期,人們都會帶著帳篷及各種露營裝備,奔赴山野。

可你知道嗎?

很早前,古人就已經玩露營了,而且還非常講究,絲毫不亞於現在的精致露營,甚至,那時的一些露營生活方式,流傳並影響到現在的我們。

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一起去看看。

「『古代白領』露營時的戶外潮牌」

現在人露營都講究穿搭,很多人以『穿鳥衣,背鳥包,做鳥人』而自豪,其實古代也是這樣。

在古代,很多人都會以擁有,『謝公屐』、『玄奘包』這樣的潮牌而沾沾自喜。

『謝公屐』的發明者是東晉謝靈運,這位老哥不僅詩寫得好,更是一位資深驢友。

因常常遊歷於大山名川,為了行走方便,發明了專用於登山的戶外鞋——『謝公屐』。

《早期木屐 圖源:網絡》

『謝公屐』初創時有兩款產品:一是前低後高的上山鞋,二是前高後低的下山鞋。

上山時穿上山鞋,下山時穿下山鞋,雖然省力新潮,但攜帶2雙鞋登山,非常不方便。

為此,老哥對產品進行了改進:在鞋的前後掌處分別開槽,將前後『鞋楔』改為『鞋齒』,分別插入前後鞋槽中。

上下山,人們無需帶2雙鞋,隻需將前後鞋齒交換位置,即可使用。

《謝公屐 圖源:網絡》

此鞋傳至唐朝成為爆款,有李白詩為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時至今日,這樣的明星同款鞋仍在日本盛行。

《現代日本木屐鞋 圖源:網絡》

笈是古人的戶外背包,用以放置書籍、衣巾、藥物等。

當時的徒步愛好者玄奘大師,背的就是這樣一款戶外背包。

《玄奘大師背包 圖源:網絡》

後來,古人對『玄奘包』進行輕量化的迭代升級,將藤質改為竹質,增加外懸掛系統,使之更輕、更能裝,產生了大師同款的『寧采臣戶外背包』。

《寧采臣背包 圖源:網絡》

除了穿『謝公屐』,背『玄奘包』,古人戶外出行穿戴什麼呢?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蘇軾在《定風波》一詩中提到的一句詞,其中的『竹杖』『蓑衣』是古人戶外出行常穿戴的衣物,相當於今天的登山杖和沖鋒衣。

『古代金領』露營時的睡眠系統」

既然是戶外出行,總得帶點零食和食物,零食通常為果脯、蜜餞、桂花糕、薑餅、麥芽糖等;食物一般為酒肉。

這些放置在食盒中,便於攜帶。

《古代捧盒 圖源:第一收藏》

古代的食盒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收納箱,它規格很多,大致分為捧盒、攢盒、提盒3類。

捧盒用於放置單品菜肴,方便衛生,還很具神秘感,比如《甄嬛傳》中皇帝出遊賞賜嬪妃美味佳肴,就要用這類器皿。

《古代捧盒 圖源:第一收藏》

攢盒是盛各種果脯、果餌的一種分格盒子,常用於放置上文說的一些零食,供古人出遊、露營時社交食用。

《古代攢盒 圖源:第一收藏》

提盒多為古人出門踏青郊遊,放置『硬菜』的用具,材質多為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酸枝等,因家世地位不同,提盒形制各異。

《古代捧盒 圖源:第一收藏》

以上是普通民眾,文人雅士出遊露營時的穿搭和攜帶,如果你覺得一般,那咱們接著看,看看古人戶外出行住宿條件怎麼樣?

有一句話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裡說的『幄帳』就是古人的戶外庇護所,相當於今天我們使用的帳篷。

古人的帳篷,無論是結構的復雜性,還是材質的優良性,都完勝現代,是精致露營中的『精致』,這一點恐怕是現在露營難以企及的。

《幄帳銅質鎏金構件 圖源:CHACRA夏珂華》

這是古代貴族露營使用的帳篷,插接式杖桿,銅質鎏金構件,高強度精紡面料。

現在即便是現在的金領階層估計也比不了吧?

不服氣繼續看。

作為古代顯赫的貴族,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曾出土了一款阿式頂長方形的幄帳。

《四阿式幄帳復原圖 圖源CHACRA夏珂華》

這頂幄帳帳內不設立柱,頂蓋采用桁架結構,凹槽疊壓扣合、承插、折疊的工藝,銅質鎏金的大小構件共102件,既便於拆裝,又非常牢固。

有了帳篷,古人露營有沒有氣墊、睡袋嗎?

答案是沒有,因為那太LOW,古人使用實木折疊床。

這款折疊床由床身、床欄和床屜三部分構成。

搬運時,隻需將橫棖輕輕提起,就可以把兩旁的床枋向中間折疊收納。

《四阿式幄帳復原圖 圖源CHACRA夏珂華》

除了折疊床外,交椅也是古代達官顯貴精致露營必備好物。

這材質、這造型、這舒適度,難度不秒殺現代的『克米特椅』?

《直背交椅 圖源CHACRA夏珂華》

如果你覺得它太過古板,不夠小巧,那咱們上『胡床』。

胡床叫床不是床,它應該算作馬紮凳的老祖宗。

《直背交椅 圖源CHACRA夏珂華》

在漢代以前,古人席地而坐,沒有椅子這類家具。

後來,隨著漢朝與西域互通貿易,這種形如馬紮的坐具傳入中原,中原人稱西域人為胡人,『胡床』由此得名。

『帝王級露營玩家』的逛、吃」

有了穿、用、住,露營還差一項至關重要的環節——吃。

古人露營吃啥呢?

在說吃之前,說兩件事,一是戶外桌,二是『生火』。

古人野外用餐的桌子稱之為獵桌,分為折疊桌和『活腿桌』,這兩類桌都非常輕巧、便攜,能有效抵禦旅途顛簸,適應草原環境,頗受清代君主青睞。

《獵桌 圖源:發帶月亮》

以下是古代的火折子,是用一種特殊的紙卷成的紙卷,用火將其點燃後,將明火吹滅,攜帶火種,使用時,用嘴吹、快甩方式讓其復燃。

《火折子 圖源CHACRA夏珂華》

火鐮由火石、火絨、火鋼三部分組成,利用摩擦起火的原理,讓火鐮與火石反復摩,產生的火花點燃火絨,這大致相當於今日戶外生存中使用的『鎂棒』。

《火鐮 圖源CHACRA夏珂華》

能生火了,下面我們正式說古人露營中的吃。

有句話叫『膾炙人口』,其中的『膾』是指細切的魚、肉類等,即我們現在所謂的刺身,這個中華小廚藝的精髓被日本人學去了,弄成了日式刺身。

《刺身 圖源:攝圖網》

『炙』會意字,是指明火烤肉,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炭木烤肉,這個中華小廚藝的精髓被韓國人學去了,搞成了韓式烤肉。

《刺身 圖源:攝圖網》

不相信?

有郎世寧的《乾隆皇帝圍獵聚餐圖》一畫為證,它描繪了乾隆皇帝去木蘭秋狝時的情景。

《獵聚餐圖局部 圖源:網絡》

畫中古人將所獲野鹿剝皮,或切肉,或燉煮,或烤炙,形式十分多樣,隔著畫都能感受到露營的野趣,和食物的鮮香。

看到這裡,你對古人戶外露營怎麼看?

古人是不是比我們更厲害?

歡迎大家留言、點贊、關注,您的觀點、支持是小編寫作的動力,希望不要吝惜喲。

《文章僅作知識分享,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