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北極|在暴雨中離開露營半島,『飛向北極』旗幟飄揚在季克西上空。

6月10日清早,北緯72度的貝基夫斯基半島上,一處駐紮營地裡,豆大的雨滴傾盆而下,驚醒了帳篷裡的人們。

『下雨了!快把雨披穿上,收拾行李!』不知道誰喊了一句,報道團成員們行動迅速,開始整理衣物。

這是『飛向北極——跟著候鳥去遷徙』大型融媒體報道團在北極圈內荒島求生考察的第四天。

在由瀟湘晨報·晨視頻與阿裡巴巴公益聯合發起的此次活動中,報道團一路從中國湖南洞庭湖出發前往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季克西鎮,尋找候鳥的夏季繁殖地,促進中俄攜手保護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暴雨中收拾行囊

記者穿上厚厚的棉服,踏上涉水鞋,披上雨披,來到吃飯的小帳篷裡,早上的米粥已經冷凝,摸了摸保溫壺裡的水,倒了杯熱茶,打開盒子吃了兩塊已經受潮發軟的餅幹。

吃過早飯後,司機巴維爾把雪地裝甲車開到帳篷前,眾人把行李大包小包地往車上裝。

飛向北極|在暴雨中離開露營半島,『飛向北極』旗幟飄揚在季克西上空。

△報道團身穿雨衣登上了返回季克西鎮的極地車。

『瓦列裡呢?』隨團向導李建芳問巴維爾,後者搖了搖頭。

早上剛起霧時,他就開著車去岸邊以及對岸,尋找過這個在烏斯季-連斯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任職的小夥子,撥打了數次電話,卻一直無人接聽。

『他昨晚返回季克西,說好今早趕來,我們卻一直沒找到他』巴維爾擺了擺手,『沒事,丟不了!』鄂溫克人都有豐富的野外生存經驗,他認為,也許瓦列裡隻是暫時在雨中失聯。

暴雨打在苔草地裡,混著雪水踩出滿腳濕濘。

終於,眾人成功把行李全都裝車。

『來,我拉著你!』大家互幫互助,手把手把人一個個拉上了車。

『瓦列裡來了!』眾人順著巴維爾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雨中,透過蒙蒙霧氣,一個身影浮現在了遠處海面上。

瓦列裡駕駛著氣閥艇回到了營地,他換了個帽子,把頭部和耳朵包得嚴嚴實實。

從船上下來,他快速跑向了裝甲車。

△大雨過後,瓦列裡駕駛皮艇登陸。

『雨停了,瓦列裡也來了,這個狡猾的家夥』巴維爾言語揶揄的背後是重逢的慶幸,但這也不耽誤他繼續調侃瓦列裡,『收拾行李沒趕上,裝車也沒趕上!』

成功返回季克西小鎮

雨中,廚師阿爾拉從廚房探出頭來看著報道團,揮手與車輛告別。

『阿爾拉不跟著我們走嗎?』隨團作家餘艷擔心地發問。

『我先把你們送回去,她要留在營地繼續收拾,晚點我再回來接她』巴維爾頭也不回地回答。

車繼續在苔原上顛簸,窗外的風景黃白相接,雨漸漸地小了,回去的路看起來是如此漫長。

△報道團在返回途中遇到一隻狐貍。

隔著一道海灣,眾人再次見到了季克西小鎮的身影,灰白的建築群在此刻看起來卻是無比的溫馨寧靜,仿佛守候在此處迎接著從荒島上凱旋的報道團。

進入季克西小鎮前,起伏的黑色碎石路上有一個偌大的地標。

『我們下來拍個照合影留念吧!』隨團志願者周自然提議。

△季克西城鎮標志,遠處背景為季克西鎮。

於是,經歷了四天荒島求生考察的報道團,帶著灰頭土臉的外表與經洗禮後的靈魂,在地標前揚起了『飛向北極』的旗幟,讓其飄揚在季克西的上空。

『我們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家跟著候鳥遷徙的路線,追蹤到北極圈內進行考察報道的媒體!』記者激動發言,『感謝各位成員,我們成功了!』

在地標附近,隨團專家周海翔發現這裡的矮柳長得很高,他蹲在地上拍下了照片:『這裡的矮柳比我們在營地看到的長得高很多,發現沒有?我要拍下照帶回去研究』

矮柳是世界上最小的柳樹,報道團在營地附近苔原看到的也不過5厘米高,而這一叢長得高大的達到10厘米以上。

回到家庭旅館,眾人沮喪地發現季克西小鎮依舊沒有網絡信號。

但失望之後,大家又重拾起樂觀。

當其他人在廚房裡開始忙碌,周海翔已打開電腦,開始逐張整理這段時間的收獲:『我得好好看一下,第一次來到這樣的苔原生境,也如此完整,這對於我研究白鶴的繁殖地有非常大的幫助』

瀟湘晨報記者章楊梓昕 攝影記者袁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