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商店、露營咖啡…為什麼這些新商業都在『去商業化』?

坐在馬路牙子吃漢堡、靠在梧桐樹邊喝酒、置身空中森林般的購物中心,這些社交網絡上風靡的消費體驗,吸引了越來越多品牌門店、商業體運營者、消費者的目光。

一邊是消費者『不愛商場,逛馬路』的新愛好,一邊是新開商業『遠離』傳統Mall,走向街區、公園、老建築尋找那些原本不屬於商業的地方。

這些日益戶外化、自然化、生活化的消費場景,抓住了哪些消費心理,他們對於商業運營將有哪些啟示?

『去商業化』消費場景爆發式增長

露營、外擺、公園+商業、公路商店……不難發現消費場景越來越戶外化、街邊化、公共化,消費也從『產品時代』的純購物消費升級到『場景時代』的一站式消費體驗,再演進到『去商業化』的多元復合、無邊界的消費體驗。

消費場景向外走的同時,也呈現出『去商業化』的典型特征。

綜合具體場景,可以分為幾類:

公園商業

近幾年,隨著消費者對自然、健康的向往值和好感度日益增長,把公園搬進購物中心成為商業場景打造潮流。

『公園+』商業,註重自然景觀環境的營造,打破了商業與公園綠地的界限、室內與室外的界限,實現了園中有場,場中有園。

▲ 成都Regular 源野,圖源網絡

將商業置於公園之下的成都Regular 源野、上千棵樹環繞的山形購物中心天安千樹、300餘米長綠地的日本宮下公園,在公園基礎上,疊加藝術+文化+社交+互動等,構建出各種親近自然、且充滿多元感染力的城市商業體驗。

場景化、開放式的公園弱化了購物中心的封閉感和商業氛圍,實現了消費者在城市生活裡自由呼吸的美好心願。

▲ 日本宮下公園330米綠帶,圖源網絡

精致露營+商業

露營,從小眾消費,已經發展成為當下都市休閑消費的熱門選擇。

同自然環境的高度融合、社交空間的創新構建、美學生活的極致表現及放松療愈的舒適氛圍,滿足了當下城市年輕人對自然體驗、社交娛樂、放松減壓及微度假的核心訴求,提供了一種『詩和遠方』的精神價值。

▲ 城市露營,圖源網絡

商業緊抓露營風口,購物中心設計專屬露營區域妝點公共空間,結合咖啡、酒品、甜品等輕餐飲,導入音樂會、脫口秀等娛樂表演,打造休閑放松的療愈場。

網紅咖啡M Stand在成都麓湖天府美食島開出『全國首家環湖露營主題門店』,以『無框式玻璃幕墻+半露天』的空間營造手法,打造了全國首家270°環湖露營店。

▲ M Stand全國首家環湖露營主題門店,圖源網絡

品牌打造露營音樂節、露營市集、露營運動會等快閃活動,並聯合生活方式類品牌,吸引消費者打卡、互動、體驗,營造開放的社交場域。

中國李寧攜手電音 raver 頂流聖地Club—ONE THIRD ,共同舉辦了原創主題派對『蒼穹之下 Under the sky dome』,創意性地將森林搬進室內,配合露營帳篷,打造出極強的森系叢林式派對氛圍。

▲Under the sky dome露營派對,圖源網絡

公路商店

公路商店,最顯著的特色就是沒有座位和服務,1000餘種酒裝滿的雜貨鋪,人們席地而坐,將社交回歸街頭與社區。

2018年,公路商店第一家線下直營店落地上海,如今公路商店已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計劃開出上海,拓展50家街頭社交式零售酒便利店,意在讓實體店成為一個年輕人聚集的公共空間。

借用創始人康陽的說法,公路商店『希望把這個家變成一個共享空間分享出去,把自己的私有空間公有化』

▲ 上海624changle&公路商店,圖源網絡

如今漢堡屆的公路商店,Cheers burger再次被全網潮人們刷爆,坐在街邊吃漢堡成為新時尚。

如同印在包裝紙袋上的關鍵詞,honest、joyful以及neighbour,這些長在社區,服務於居民的街邊商店,用故事和社交鏈接人與人,構建流行文化,做年輕人的公共空間。

▲ 漢堡店Cheers Burger,圖源網絡

開放式街區商業+外擺

開放式街區商業,延續盒子型購物中心購物、娛樂等功能性的基礎上,以生態藝術、主題街區、沉浸式體驗或街巷裡情懷等多元場景和體驗感,形成自身獨特的亮點和記憶點,也滿足了年輕人隨時拍照分享的社交互動需求。

更貼近生活的外擺設置,更靈活的營業時間,吸引許多品牌從購物中心轉戰街區商業,也促使實體商業對街區商業的打造。

▲ 上海蟠龍天地,圖源網絡

開放式街區商業的興起,響應了人們『逛街』的初心,放大了時間消費、體驗消費

古典韻味與西式摩登相結合上海張園,西式風格建築與廣式煙火氣息相碰撞的廣州東山口,老弄堂老洋房與潮流藝術聚集的上海安福路,在享受愜意閑適生活氛圍的同時,街區商業又賦予消費者體驗感與沉浸感,感受著新舊文化交融之美。

▲ 廣州東山口街景,圖源網絡

無論是開在自然山川裡,融入公園風,還是深入街區帶有『社區感』,品牌或實體商業試圖不斷模糊建築空間與自然環境的界限,讓商業貼近生活,將人與人彼此聯系起來。

『吸客體質』的戶外商業

契合了哪些消費心理

好逛、易停留、無距離感、不期而遇,已經成為戶外商業的標簽。

戶外消費的爆火,除了吸睛的視覺效果,打卡曬圈的社交分享,更重要的是契合了年輕人更深層次精神、情感共鳴。

『悅己消費』主體性的提升

以Z世代為主體的消費群體,其自我、自主、自信的特征反映在消費上,充分體現了消費自信的特點。

以自我舒適感為中心,而不是以物或環境為中心襯托自己。

也就是社會學所說的,主體性更高。

他們對品質生活的判斷,並非以價格作為參照,而是更追求個性化、生活化、更能體現興趣愛好;對於消費,主張『理性消費,感性生活』。

▲ 個性化的街頭咖啡店,圖源網絡

從公路商店的『席地而坐』,CityWalk的沉浸式城市遊逛,會發現個體與消費空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消費場景的街頭化、戶外化,正迎合了年輕人對自由開放的追求,對卸下身份感輕松相見的生活方式的回歸。

深度社交的圈層文化聚集

人是社會動物,會始終追逐屬於自己的、能彰顯自我生活態度的社會活動場所,會不斷尋找能和自己同頻的人。

無論是馬路牙子喝酒,還是路邊吃漢堡,隻是產品外化的消費氛圍,最核心的是氣場相契合、興趣相匹配的青年人聚集在這裡,成為一個社群聚集地

▲ 上海街頭買手店,圖源網絡

公路商店等街頭場景所真正代表的,是一種中國青年亞文化的圈層聚集,一種不拘泥於空間,不拘泥於形式的存在。

其本質是年輕人消費升級下的新型外向社交方式,一群人共創好玩的內容,相互安利,相互關懷。

『減壓消費』的情緒價值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下,人們對於排解情緒、舒緩焦慮、脫離倦怠的需求不斷增長。

《2023中國消費趨勢報告》調研數據顯示,52.9%的消費者在2022年選擇了愉悅身心,放松自我。

作為生活與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商業消費越來越被當作一次情緒的中轉站。

『松弛感』『療愈』已成為品牌、商業體最想表達的情緒之一。

露營、公園商業、圍爐煮茶、芳香冥想等消費場景的打造,都通過放大情緒價值刺激消費者感官,讓消費者在其中釋放緊張與焦慮的情緒,並在獲得新的身份與體驗。

▲ 芳香有機療愈空間,圖源網絡

從運營角度看商業的快慢之道

人在哪裡,流量就在哪裡。

雖然商業在商品運營角度講究快周轉,但站在消費感受的角度,則更強調消費者的慢感受、深體驗

創造商業體與消費者之間『去中心』的情感維系,滿足情感慰藉、社會聯結、自我實現、身份認同等多種消費需求。

那麼,當消費回歸日常、走上街頭,購物中心的日常運營將有哪些破圈可能?商業升級的機會和方向在哪裡?

回歸『逛街』的本心

商業,作為第三空間,要真正做到讓人休閑起來,打造一個自然而然想要『浪費時間』的場域,適度讓位目的性消費,讓消費者從買賣關系中抽離出來,先停留,再消費

為商業場景註入更多身邊感和日常生活,找到與公共生活的契合點,拉長消費的停留時間,正是商業運營者必須要思考的。

▲ 泰國The Commens公共社交空間,圖源網絡

拓展空間場景的附加值

公路商店、街區商業風行的背後,是一種自由自在街頭文化的表現。

在這裡,約定俗成的標準和日常定義被打破。

公園的清風、街邊的風景、同趣的夥伴,帶來了消費之外的更多可能。

購物中心的運營者,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在日常運營中,拓展更多消費場景的附加值,讓消費者感受到免費獲得的驚喜感、價值感和滿足感,形成『更值得』的消費認知。

強化『同好』的社群效應

商業空間,也是人與人的社交場。

嘗試與新一代年輕人打交道,是商業必須思考的命題。

不同於線上社群的松散和隨機性,基於線下商業的同好社群,更精細化、垂直化,黏性也更高

這種強社交屬性和隨時隨地的體驗感,讓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在這裡聚集,能更好地促進更高忠誠度與高復購率。

結語

《美國城市的生與死》裡提到,『表面上,老城市看起來缺乏秩序,但在其背後有一種神奇的秩序在維持著街道的安全和城市的自由……連接城市的人行道,為它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駐足的目光,正是這種目光構成了商鋪鄰裡之間的秩序』

商業場景的營造,其本質是對人、空間、商業、城市關系的探索和思考,通過增加與日常生活的觸點獲取情感鏈接,打造一種消費信任的氛圍。

從場景到氛圍,正是這種親切感與熟悉感,構成了城市秩序,也彰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