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旭旭
手動搭帳篷,夜半等流星,圍爐唱歌,與天地對話,是不少新手對露營心向往之的原因。
疫情之下,濰坊人對於大自然的渴求愈發強烈。
4月22日,在濰坊露營走紅之際,記者跟隨露營愛好者們一起來到濰坊濱海國際風箏放飛場,開啟露營初體驗。
除了與天地對話的浪漫,記者還注意到,個人衛生問題、垃圾處理情況等情況也成為露營時的棘手問題。
車上載滿裝備
露營『氛圍感』拉滿
露營愛好者韓先生從2006年開始玩露營,至今已經十多年了。
4月22日,記者跟隨韓先生滿載露營裝備的吉普車來到濰坊濱海國際風箏放飛場,與約好的三五營友一起,預備在此安『營』紮寨。
韓先生告訴記者,半夜三點可能出現的流星雨是他們選擇22日晚在此露營的原因。
到達放飛場時已經是晚上的6點半,在放飛場的西北角,兩頂帳篷和天幕已經搭了起來。
放眼望去,桌椅板凳、鍋碗瓢盆、柴米油鹽應有盡有,天幕之下,卡式爐上正在烹煮的雞湯散發出陣陣清香。
韓先生打開吉普車的後備箱,車裡塞了滿滿一車露營設備:帳篷 、天幕、桌椅、睡袋、氛圍燈、戶外電源……車內的每一處空間都被充分利用。
與營友簡單打過招呼以後,韓先生便開始動手搭建帳篷。
帳篷主要包含外帳、內帳、地墊、帳桿、地釘、防風繩等部件,約一米多長、20公分寬的袋子中的帳篷部件,經過韓先生的組合拼裝,15分鐘以後,一頂帳篷就初見雛形。
他首先將地墊鋪在地上,然後將折疊的帳桿拼接起來,將兩根帳桿呈交叉狀穿入帳篷,穿插完畢之後,兩個人分別握住帳桿的兩側,將帳篷支撐起來,隨後將帳桿的一頭插入地下固定,再使用防風繩和地釘對帳篷進行二次加固,一頂帳篷就搭建好了。
『地釘插入地下的時候要與地面呈45度角』韓先生一遍說著,一邊不斷調整地釘的位置,以便使帳篷更加牢固。
帳篷搭建好以後,韓先生又花了大概20分鐘搭建天幕,佈置桌椅,隨後拿出帳篷裝飾的點睛之筆——星星燈。
他將星星燈懸掛在帳篷的邊緣部分和防風繩上,電源接通以後,星星燈勾勒出帳篷的形狀,在暗夜裡閃閃發著光,與遠處的摩天輪的燈光交相輝映。
齊全的裝備、精心的佈置,一下子將露營的氛圍感拉滿。
『AA』工作和餐食
露營多為放松心情
各種家當安排好以後,時間來到了晚上8點15分鐘,晚餐時間正式開始。
眾人將自己烹制好的食物陸續擺到同一個桌子上:剛剛烤制好的魚、冒著熱氣的雞湯、不同口味的小龍蝦、各種自己制作的涼菜……不一會兒,桌子上的食物逐漸豐富起來,擠滿了一桌子。
圍坐在天幕之下,見記者有些拘謹,一位吳姓營友告訴記者:『露營都是自力更生,沒有誰照顧誰』其實不然,整個晚餐過程中,所有人同時坐在座位上的時刻比較少,查看食物的烹制情況,添置取暖爐,添加用於擋風的陣幕,眾人各司其職,配合緊密。
韓先生告訴記者,他與這些營友已經相識多年,周末或者假期的時候,大家經常一起出來露營,大家都是AA制。
熟悉的朋友都稱呼韓先生為老K,『K,開心自在』韓先生說起自己外號的由來,這也是自己喜歡露營的原因。
另外一位營友與韓先生的想法如出一轍,『露營時你不用說出你的名字、工作、年齡,隻需要享受當下就好』
參加露營的一位女士告訴記者,這也是自己的露營初體驗,在過去的6年間,自己一直在照顧兒子上學,如今兒子即將參加高考,自己也終於能解放了。
『等我兒子上大學以後,我就可以好好放松放松,到全國各地都去逛逛』露營對她來說,是一種未來可以選擇的放松方式。
晚餐結束以後,眾人喝酒唱歌談天,約1點左右,方才回到帳篷休息。
夜半晚風吹拂,使人心情愉悅。
大風吹折支撐桿
露營提前結束
22日晚上的溫度低至10度左右。
記者鉆進睡袋裡,好一會兒腿部才暖和過來。
帳篷不隔音,風聲混合睡夢中的囈語傳入耳際,催人入夢。
半夜三點的流星雨沒有等到,早上6點的風刮得愈發猛烈起來。
7點左右,眾人紛紛起床,此時的天幕被風吹得上下浮動,有傾倒之勢。
見狀,眾人抓緊調整地釘和防風繩位置,但是因為風力過大,突然一根支撐桿支撐不住,倒塌下來,折了。
『以前也遇到過比這風還要大的時候,天幕都被吹走了』無奈之下,韓先生隻好將天幕收了起來。
眾人將做飯的卡式爐點燃,開始做早飯。
因為風力太大,在陣幕後面點燃的卡式爐開了大半個小時,才把水燒開。
餃子和紅薯一起被放到油鍋中來了個混煎,娃娃菜被掰碎放到昨晚的雞湯中,煮了一鍋青菜雞湯面,眾人站在風中,吃完了早餐。
與昨晚追求的極致氛圍感不同,早餐則顯得有些潦草。
因為沒了天幕的遮擋,強烈的紫外線曬得人臉上發燙,不一會兒,眾人便打包行李,準備打道回府。
有時候,天氣是影響露營進度的重要因素。
新入坑營友環保意識堪憂
『零垃圾出行』任重道遠
『零垃圾出行』是韓先生發起的一個活動,目的在於致力於戶外運動的環境保護。
『現在很多剛剛開始參加露營的人環保意識差,吃燒烤把地皮燒壞了,離開後留下滿地垃圾』韓先生對這樣的行為頗不以為然。
韓先生翻出自己4月13日在濰坊濱海渤海之眼景區拍攝的露營情況,一眾前來露營的車隊沿著公路排開幾百米,甚至不少市民直接將車開上草坪,對於這樣的現象,韓先生有些憤怒:『真正喜歡露營的人,是享受並珍惜戶外風景的人,是環保主義者』故在露營收尾階段的收拾垃圾環節,韓先生將垃圾分類整理到大概4、5個垃圾袋中,投放到放飛場主席臺後的垃圾箱內。
收拾完畢後,記者開始整理裝備,打包行李不是個簡單的活,已經充氣的地墊需要將多餘的空氣擠壓出去,才能塞進包裝袋裡,這一環節需要耗費一些力氣,至於將散落的設備裝進一輛吉普車內,更是一個技巧活。
裝車時理清先後順序,是充分利用空間的必要條件。
韓先生的腦海中似乎對各項裝備的各得其所早已形成了記憶,不到10分鐘,大大小小共計20餘件包裹就全部歸位。
整個收拾階段大概持續了1個小時。
至此,為期一夜半天的露營結束,眾人約定好下次露營的時間地點後,揮手告別。
記者手記:
露營體驗結束了,不得不提的是,露營期間的個人衛生問題的解決方法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因為周邊缺乏公共衛生間,這使得個人衛生問題的解決成了一件較為棘手的事,有的營友會自己攜帶移動馬桶,有的則向大自然尋求幫助。
固然人體排泄物會伴隨著生態循環逐漸分解,但是隨地大小便終歸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露營的相關規范準則和具備公共服務能力的露營地的建設,在濰坊露營一夜走紅後是否亟待推進,仍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