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今年最火爆的戶外活動,莫過於露營!
在山野、公共綠地、廣場,甚至樓頂、露臺,都出現了帳篷的身影,露營似乎有一種遍地開花的感覺,讓人不得不發出『露營真火』的感慨。
露營,為什麼一下子就火起來呢?
「露營為什麼會這麼火?
」
在我看來,由於今年開春以來眾所周知的原因,人們的出行和活動范圍受到極大的影響。
比如本人所在的魔都,小區直接封控2個月,即使在解封之後,大部分市民至外省市旅遊的意願也並不強烈,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出現了一波露營熱,而且露營地往往在居住地附近。
究其原因,露營熱或許是一種對居家封控的壓力反彈,或許是年輕一代一種新興的休閑生活方式,或許是在無法隨心所欲旅行的日子裡,戶外一頂小小的帳篷寄托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但問題是,露營真的會一直火下去嗎?
「『露營火』是個偽命題?
」
在個人看來,露營的火爆會很快趨於平淡。
不能去遠方,無法順暢社交,甚至有時不能堂食,這種被眾所周知的原因憋出來的火爆,一旦管控放開,吃喝、旅遊、出差等將會把露營的『火爆』沖擊殆盡。
比如前些時候,情況好轉,人們瘋狂湧向獨庫線、318線等,四川、西藏被全國遊客擠爆了,露營的火爆則被媒體鮮有提及。
其次,與西方的露營相比,我們的露營並非出於對露營的真正熱愛。
露營早在20世紀前就進入歐美人的生活。
作為歐洲『現代露營之父』的英國人托馬斯海勒姆霍爾德,1908年出版了《露營者手冊》一書,講述了露營的技巧和經驗,把露營的生活方式引入西方人的生活。
同樣一本被譽為美國露營史上分水嶺的一本書《野外探險:阿迪朗科山脈的露營生活》,由戶外運動之父美國人威廉·亨利·哈裡森·穆裡撰寫,此書一經出版,受到公眾熱烈追捧,去往目的地的車票變得一票難求。
之後,隨著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普及,歐美人開始將帳篷、床、餐廚用品搬到戶外,漸漸地露營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一出去就是很多天,由此可見,西方人的露營更多的是出於對自然的熱愛。
而國人的露營,更多是一種社交手段。
很多人出去露營,或約上朋友,或叫上同事,是為了認識更多的人,擴大自己的交際圈。
再有,即便我們出去露營,也不是以『帳篷』為中心,而是以圍繞帳篷的吃吃喝喝,打牌、唱歌,大多數露營者很少野外過夜,或者有幾日深度的露營體驗。
由此可見,我們的露營,完全不同於西方對戶外露營的熱愛。
『露營熱』到底火到什麼時候,很難說,但不管怎樣,我們的露營畢竟向更深的戶外邁了一大步。
「秋季戶外露營怎麼做?
」
面對這股突如其來的露營熱,露營在理念、裝備的選擇等方面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相對條件比較艱苦的傳統野外露營,現在露營更偏向於都市化,更追求裝備的精致化、個性化和舒適度,從帳篷、投影儀到天幕、卡式爐,整個裝備更趨輕奢化。
一次完美精致的露營,需要準備哪些呢?
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睡眠休息方面,帳篷、防潮墊、地墊、枕頭、睡袋、蛋糕桌、蝴蝶椅,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裝備,而天幕、吊床、充氣床、充氣沙發等是對提升睡眠休息質量很好的補充,同時增加了露營的精致性。
食物烹調的裝備主要是灶具、鍋具以及一些輔助工具。
卡式爐、氣罐、燒烤爐、煎炒鍋、湯鍋、餐具、菜刀、砧板、保溫箱、戶外冰箱、電水壺、儲水桶、打火機等這些都是戶外露營食物烹調的必備。
照明同樣是整個露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保障部分,所以戶外電源是基礎,同時可選擇一些露營燈、氛圍燈、頭燈、手電等。
有了電源的保證,投影儀、投影幕佈、藍牙音箱這些娛樂設備的使用不再是奢望,來一場露天電影也是極好的享受。
現實中有些露營駐紮地如果車輛無法直接到達,那麼就要考慮短途搬運及收納裝備的需求。
比如平板推車、收納箱、收納袋等。
戶外露營還需考慮一些小物件的配備。
尤其在夏季,驅蚊驅蟲液、急救工具包、應急藥品、工兵鏟等,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配置,關鍵時刻往往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提升整個露營的體驗感。
戶外露營雖然能夠讓人們近距離親近大自然,但與此同時,一些危險也隱藏在四周,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外出露營,首先要注意露營地的天氣預報,避免在惡劣天氣情況下進行露營,其次理想的露營地應選在幹燥、平坦、視線遼闊、上下都有通路、能避風排水且取水方便的地方,避免峽谷中央、山坡下和懸崖下這些危險處,以防山洪、泥石流和落石等。
需要注意的是野外防火是重中之重,盡量在帳篷外通風處使用明火,並配備水桶或小型滅火器,同時觀察周邊環境,避免引起火災,另外野外防蟲、防蛇、防獸等這些也需做好預案及心理準備。
露營,是人們向往『詩與遠方』的戶外生活方式,是人們向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最後,倡議每一位露營人,堅守最基本的戶外素質,除了你的腳印,什麼都別留下!